夏商王朝的权力继承机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商王朝的权力继承机制

站在二里头遗址的夯土台基上,指尖抚过三千多年前的陶片,仿佛能触摸到夏王朝权力交接的温度;殷墟甲骨窖穴里,刻着”父甲”“兄丁”的龟甲层层叠叠,又将我们拉回商王庭前那场决定王朝命运的传承仪式。夏商两代作为中国早期国家的雏形,其权力继承机制不仅是理解”家天下”如何确立的关键密码,更是观察中华文明从部落联盟向成熟国家过渡的重要窗口。本文将沿着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双重线索,深入剖析这两个王朝在权力传承上的独特逻辑与演变轨迹。

一、夏代:从”禅让”到”世袭”的艰难转身

1.1传说与史实交织的早期探索

关于夏代的权力继承,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禹传启,家天下”的故事。《礼记·礼运》记载:“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里的”世及”,正是世袭制的雏形。但历史的真实远比传说复杂——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中原地区实行的是部落联盟性质的”禅让制”,尧传舜、舜传禹的故事虽被后世儒家理想化,却也反映出早期权力传承需经过部落首领会议认可的传统。

大禹治水成功后,其个人威望达到顶峰。《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种”朝贡”体系已初具国家形态。但大禹最初是否有意传位于子?《孟子·万章上》提到”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这里的”益”是大禹选定的继承人,却因”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最终启得以继位。这段记载透露出重要信息:夏初的权力传承仍保留着”荐贤”与”归心”的双重标准,既需要前任首领的推荐,更需要获得诸侯的支持。

1.2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的制度检验

启建立夏王朝后,世袭制并未立即稳固。其子太康因”盘于游田,不恤民事”(《尚书·五子之歌》),被东夷部落首领后羿驱逐,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后,同样因”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左传·襄公四年》),被部将寒浞所杀。直到少康联合有仍氏、有虞氏等部落,历经艰辛复国,才重新确立了夏王室的统治。

这段动荡的历史,本质上是世袭制与部落势力之间的博弈。太康失国的根本原因,并非单纯的个人荒淫,而是他未能处理好与诸侯的关系;少康中兴的关键,则在于他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重建了以夏王室为核心的政治网络。这一过程让夏代的统治者意识到:世袭制要想稳固,既需要王室内部的传承秩序,也需要外部诸侯的认可,两者缺一不可。

1.3考古实证中的权力集中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夏代继承机制提供了实物证据。遗址中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宫城、规模宏大的一号宫殿基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以及青铜器作坊、绿松石作坊等官营手工业遗存,都表明夏王朝已形成高度集中的权力中心。尤其是出土的玉钺、青铜爵等礼器,作为权力的象征物,其传承必然与王位继承紧密相关——新王继位时,这些礼器的交接仪式,正是世袭制的物化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遗址中并未发现明显的”嫡庶”区分痕迹,墓葬等级虽有差异,但更多是基于身份地位而非严格的血缘嫡庶。这说明夏代的世袭制尚处于初级阶段,“父死子继”虽为主流(从启到桀共16王,多数为子继父位),但”兄终弟及”甚至”叔侄相传”的情况也偶有发生(如仲康为太康之弟,扃为不降之弟),尚未形成严格的制度规范。

二、商代:“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的动态平衡

2.1甲骨文中的传承密码

商代的权力继承机制,因甲骨卜辞的大量发现而得以更清晰地呈现。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王朝自汤至纣共17世31王,其中”兄终弟及”的情况多达14例,占比近半数;而《甲骨文合集》中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史记》基本吻合,证实了文献的可靠性。

所谓”兄终弟及”,即王位由兄长传给弟弟,直到最幼的弟弟去世后,再传回长兄的儿子,形成”兄弟轮替,子承叔位”的传承链。例如商王仲丁死后,其弟外壬继位;外壬死后,弟河亶甲继位;河亶甲死后,传位给仲丁之子祖乙。这种传承方式在商代前期(盘庚迁殷前)尤为盛行,从大乙(汤)到阳甲的18位商王中,有11次是兄终弟及。

2.2兄终弟及的现实逻辑

为何商代前期会盛行兄终弟及?这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首先,商代虽已进入国家形态,但仍保留着浓厚的氏族社会色彩,血缘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家庭。兄弟同为”子”姓族的核心成员,由年长且经验丰富的弟弟继位,能保证权力交接的稳定性(当时人均寿命较短,子辈可能尚未成年)。其次,商代实行”多妻制”,但”嫡庶”观念尚未形成,诸妻所生之子地位相近,直接传子容易引发争位(如《史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

更重要的是,商代前期的王权需要与神权、族权平衡。商王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最高祭司,主持占卜、祭祀等活动需要丰富的经验。弟弟作为共同参与政治的核心成员,比年幼的儿子更具备执政能力。考古发现的殷墟”周祭”制度(对先公先王按世次、庙号进行定期祭祀)中,兄弟往往被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