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针灸2025年针灸治疗学真题试卷(含答案).docx

考研针灸2025年针灸治疗学真题试卷(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研针灸2025年针灸治疗学真题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针刺补泻

2.感觉异常

3.辨证论治

4.留针

5.灸后起泡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针灸治疗面瘫的治则治法。

2.简述针灸治疗胃痛的常用穴位及其取穴思路。

3.简述“得气”的感觉及其临床意义。

4.简述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论述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恢复期上肢功能障碍的选穴原则和常用方法。

2.论述针灸治疗痹证的辨证要点及不同证型的治则治法。

3.结合临床实际,论述针灸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及常用治疗方案举例。

四、案例分析题(25分)

患者,女,45岁,主诉: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疼痛伴反酸、嗳气半月余,加重3天。疼痛呈胀痛性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得温痛减,伴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滑。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

根据以上病例,请分析病机,确立治则治法,写出针灸治疗方案(包括选穴、针刺手法、治疗频率等)。

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刺补泻:指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捻转、提插、捻柄等)或辅助手段(如烧山火、透天凉等)来调整经络气血,分别达到补益或泻实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操作手法的差异,改变针刺对机体产生的作用性质。

*解析思路:考查对针刺补泻基本概念的掌握。需要答出其定义(通过手法/手段调整气血)、目的(补益或泻实)以及核心(手法差异导致作用性质改变)。

2.感觉异常:指在针刺过程中或针刺后,患者出现的与正常针刺感觉(酸、麻、胀、重)不同的感觉,如针刺部位出现触电感、温热感、过电感、麻木感或明显疼痛感等。它可能提示得气良好,也可能提示操作不当或个体差异。

*解析思路:考查对针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感觉现象的理解。需要答出定义(与正常感觉不同)、具体表现(各种异常感觉)、以及可能的临床意义(得气或操作/个体问题)。

3.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分析判断疾病当前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概括为某种证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药物或穴位等。

*解析思路:考查对中医核心诊疗思想的掌握。需要答出其定义(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阐述其两个关键环节:辨证(分析判断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概括为证)和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立治则治法,选择治疗手段)。

4.留针:指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穴位内一定时间,以巩固疗效、加强感应或充分发挥针刺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解析思路:考查对针刺基本操作步骤的理解。需要答出定义(得气后留针)、目的(巩固疗效、加强感应、发挥作用)以及基本操作(得气后留置)。

5.灸后起泡:指艾灸(尤其是直接灸中的灸疮)操作后,局部皮肤因受热刺激产生红晕,随后形成水泡的现象。这是灸疮形成的过程之一,是艾灸达到一定刺激强度的一种表现,有助于激发经气,祛除邪气。

*解析思路:考查对艾灸特别是直接灸可能出现的特殊现象的理解。需要答出定义(灸后局部起泡)、发生原因(直接灸强度)、以及其意义(反映刺激强度,有助于疗效)。

二、简答题

1.简述针灸治疗面瘫的治则治法。

治则:以疏通经络、祛风通络、调和气血为主。治法:初期宜疏风散邪,通经活络;恢复期宜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解析思路:考查对具体病证的针灸治疗原则方法的掌握。需要先答出总治则(疏通经络、祛风通络、调和气血),再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初期、恢复期)答出具体的治法。

2.简述针灸治疗胃痛的常用穴位及其取穴思路。

常用穴位: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取穴思路:实证取背俞穴(胃俞)以泻其热,取合谷以疏肝理气;虚证取背俞穴(胃俞)以健脾和胃,取足三里以培补中气;虚实夹杂者取中脘和足三里以和胃止痛,配内关以和胃降逆。

*解析思路:考查对具体病证的常用穴位和取穴原则的理解。需要列出核心穴位,并阐述取穴思路,结合虚实不同情况说明如何配穴。

3.简述“得气”的感觉及其临床意义。

感觉:“得气”是指针刺入穴位后,患者局部产生一种酸、麻、胀、重的感觉,有时可向下或向上传导,伴有针刺感。医生用指按压穴位时,感觉酸胀感明显增强。这种感觉也称为“气感”或“针感”。

临床意义:是针刺是否有效的关键指标之一。得气良好通常提示治疗会取得较好效果;得气不良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医生可能需要调整针刺手法或角度深度以寻求得气。

文档评论(0)

137****81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