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海外贸易与市舶制度变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海外贸易与市舶制度变迁

引言

站在泉州港的古码头上,抚摸着斑驳的宋代石构护岸,海风里似乎还能闻到当年香料的余韵。唐宋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从区域性交流跃升为全球贸易网络的重要节点,而支撑这一转变的,正是市舶制度从萌芽到成熟的制度创新。从唐代广州港”蛮舶辐辏”的热闹,到宋代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从市舶使的临时差遣,到市舶司的专职机构;从模糊的抽税惯例,到《广州市舶条法》的明文规定——这不仅是贸易规模的扩大,更是制度文明的进阶。这段跨越三百余年的历史,既记录着中国人走向海洋的勇气,也彰显着古代政府管理海洋贸易的智慧。

一、唐代:海外贸易的萌芽与市舶制度的初现

(一)唐代海外贸易的地理格局与商品流动

盛唐的海图上,最醒目的航线当数”广州通海夷道”。这条被《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的航线,从广州出发,经越南、马来半岛、印度,最终抵达波斯湾的巴士拉,全程约14000公里,是当时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据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的《东游记》描述,唐代的广州港”停满了来自大食、波斯、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船只,最大的海船可载六七百人,货物堆积如山”。

贸易商品呈现鲜明的双向流动特征。中国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和铁器:长沙窑的青釉褐斑瓷碗在印尼爪哇被成批发现,说明当时已有专门针对海外市场的定制产品;而输入的则是香料(乳香、龙脑)、珠宝(象牙、犀角)、药材(没药、苏合香)和稀有动物(狮子、鹦鹉)。广州城西的”蕃坊”里,波斯商人阿罗憾经营的香料铺,柜中就堆满了来自大食的乳香和来自天竺的龙脑,这些香料不仅用于贵族熏香,还被医家收录进《唐本草》。

(二)市舶制度的萌芽:从”互市监”到”市舶使”

唐代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沿用了内陆”互市监”的旧制,由广州都督府兼管。但随着贸易量激增,这种”地方官兼职”的模式逐渐力不从心。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任命周庆立为”市舶使”,这是史载最早的专职海外贸易官员。市舶使的主要职责有三:其一,“阅货”,即检查商船货物,防止违禁品(如兵器、铜钱)出口;其二,“抽分”,对进口货物征收10%的实物税(如香料抽十分之一);其三,“进奉”,将珍贵货物优先进贡皇室,剩余部分允许民间交易。

不过此时的市舶制度还很不成熟。首先,市舶使多由宦官担任(如后来的吕太一),带有明显的临时差遣性质;其次,管理范围仅限广州一地,其他港口(如扬州、明州)仍由地方官兼管;最后,抽分比例和流程缺乏统一规定,“蕃商诉其侵刻”的记载屡见《唐会要》。但无论如何,市舶使的设立标志着中国首次出现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为后世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市舶制度的成熟

(一)贸易规模的飞跃:从”东南之利”到”国用所资”

如果说唐代的海外贸易是”锦上添花”,宋代则成了”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经济重心南移后,长江中下游的丝绸、瓷器产量激增,仅景德镇一地,宋真宗时期就有官窑300座,年输出瓷器数十万件。航海技术的突破更如虎添翼:11世纪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福船、广船的水密隔舱技术使远洋航行更安全,这些都让宋代商船能抵达更远的地方——《诸蕃志》记录的贸易国家从唐代的20余国增至58国,东到日本、高丽,南到三佛齐(今苏门答腊),西到木兰皮国(今摩洛哥)。

贸易量的增长直接体现在市舶收入上。宋神宗时,市舶岁入53万贯;到宋高宗绍兴年间,仅泉州、广州两市舶司年收入就达200万贯,占当时财政总收入的15%。时人感慨:“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宋会要辑稿》),甚至出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说法。

(二)市舶制度的完善:从”临时差遣”到”专职机构”

面对贸易规模的膨胀,宋代对市舶制度进行了系统性改革,核心是建立”市舶司-市舶务-抽解场”三级管理体系。

首先是机构专职化。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在广州设立第一个市舶司;之后陆续在泉州(1087年)、明州(今宁波,1088年)、杭州(989年)等地设立,最多时达11个。市舶司设提举官(从五品),下设判官、孔目官等属吏,形成固定编制。这些官员不再由地方官兼任,而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甚至出现”福建市舶司提举”李充这样的专业官员(《萍洲可谈》记载其任内整顿抽解,商民称便)。

其次是法规系统化。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海外贸易法规。条文详细规定了:商船出海需向市舶司申请”公凭”(许可证),注明船员、货物、目的地;回港后必须到原市舶司”抽解”(分粗细货物,细货如珍珠抽10%,粗货如香料抽15%);抽解后剩余货物,市舶司”博买”(优先收购)一部分(如象牙、乳香博买50%),其余允许民间交易;严禁”私与蕃商贸易”,违者”计值满百钱以上论罪”。

最后是服务人性化。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