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商税收与国家控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工商税收与国家控制

引言:从“关市之征”到“天下之赋”——工商税的历史定位

清晨的长安西市,胡商的驼铃与酒肆的招幌一同摇晃。穿皂衣的市令提着算筹走过,身后跟着抱账册的小吏——这是唐代工商税征收的日常图景。在中国古代,工商税从来不是简单的“收钱”,它像一根无形的线,一头系着国库的银钱,一头牵着帝国的神经。从西周到明清,从“关市之赋”到“厘金遍设”,工商税的征收与调整,始终是国家控制经济、管理社会、稳定统治的重要手段。它既记录着商人阶层的兴衰,也折射出王朝的治世与乱局;既体现着“重农抑商”的传统基调,也暗藏着“通有无以富国”的现实考量。要理解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逻辑,工商税收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一、历史脉络:古代工商税的演变轨迹

(一)先秦:工商税的萌芽与“食货”思想的奠基

夏商时期,“工商食官”是主流——工匠和商人由官府供养,自然谈不上正式的工商税。到了西周,随着“私商”的出现,“关市之征”开始成型。《周礼·地官》记载,当时设有“司市”管理市场,“质人”负责登记交易,“廛人”专管收税。税目包括“絘布”(摊位费)、“总布”(交易税)、“质布”(契约税),税率大约是“市赋二十而取一”。这时候的工商税,更像一种“管理费”,目的是“以商养市”,同时通过控制市场来规范民间交易。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官山海”政策,对盐铁实行国家专卖,开了“间接工商税”的先河。他算过一笔账:直接向百姓征粮,每人加两升就会引发不满;但通过盐铁加价,“民不知而输”,国家每年能多收相当于百万人口的赋税。这种“寓税于价”的智慧,奠定了后世专卖制度的思想基础。战国时,商鞅在秦国推行“重关市之赋”,将商税税率提高到“二十而取五”,目的很明确——“重税则商寡,商寡则农安”,用高税收抑制商业,确保农业人口稳定。此时的工商税,已从“市场管理工具”升级为“国家战略手段”。

(二)秦汉:大一统下的制度成型与“重农抑商”的实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关市之征”推行全国,在函谷关、武关等交通要道设关收税,“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的同时,也把商税纳入了中央财政。但真正让工商税成为“国家利器”的,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为了填补对匈奴作战的巨额军费,汉武帝颁布“算缗令”:对商人的现钱、货物、车船按比例征税,“缗钱二千而一算”(每两千钱征120钱);手工业者减半,“缗钱四千而一算”;普通人的车征一算,商人的车征两算。更狠的是“告缗令”——鼓励举报隐匿财产的商人,查实后没收全部财产,举报者可得一半。史载“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国家因此“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

这一时期,盐铁专卖制度也更加完善。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全国设32处盐官、48处铁官,从生产到销售全程控制,利润直接入国库。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盐铁收入“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秦汉的工商税,既支撑了帝国的扩张,也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被课以重税,社会地位低下(“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国家通过税收牢牢控制着商业资本的流向。

(三)唐宋:商品经济繁荣中的税制创新

唐代是工商税的转折点。随着均田制瓦解和两税法推行,“以资产为宗”的征税原则逐渐渗透到商业领域。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除陌钱”正式开征——凡交易百钱以上,官收五钱;通过牙人(中介)的交易,由牙人代征;自行交易的,由当事人申报。虽然这一税种因“民怨沸腾”在783年被废除,但它标志着商税开始从“附加税”向“正税”过渡。

宋代是工商税的黄金期。由于“田制不立”,农业税增长有限,而商品经济却空前繁荣:汴京、临安的“瓦子”里商铺林立,泉州、广州的市舶司千帆竞发。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朝廷颁布《商税则例》,将商税分为“过税”(货物运输税,税率2%)和“住税”(货物销售税,税率3%),并在全国设“商税务”400余处,明确“应算物货而辄藏匿,为官司所捕获,没其三分之一”。据《宋会要辑稿》统计,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全国商税收入达804万贯,占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成为与农业税并重的“双支柱”。

更值得一提的是海外贸易税。宋代在广州、泉州等港口设市舶司,对进口货物征收“抽解”(实物税,粗货10%、细货20%)和“博买”(政府优先采购)。绍兴年间,泉州港的市舶收入每年达百万贯,时人感叹“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唐宋的工商税,不再是单纯的“抑制工具”,而是国家主动参与市场、利用市场的体现——通过规范征税,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促进了商品流通。

(四)明清:传统社会末期的调整与矛盾激化

明代初期,朱元璋推行“轻商税”政策,规定“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并裁撤了元代冗余的税课司局。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税种类逐渐增多:有“门摊税”(店铺税)、“塌房税”(仓库税)、“船料税”(商船税)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3月25日上传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