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常见病症艾灸方案及效果评估
艾灸,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凭借其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回阳救逆、扶正祛邪的独特功效,在民间流传千年,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防治与日常保健。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与传统理论,针对几种常见病症,阐述其艾灸方案,并对预期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份实用的参考。
一、艾灸的基本原理与注意事项
艾灸的核心在于“艾”与“火”。艾叶性温,味辛、苦,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效;燃烧时产生的温热刺激,通过腧穴经络的作用,能够深透肌肤,直达病所,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状态。
施灸前注意事项:
1.辨证施灸:并非所有病症都适合艾灸,一般而言,寒证、虚证(尤其是阳虚、气虚)、血瘀证是艾灸的主要适应症。热证、阴虚火旺者则需慎用或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2.禁忌人群:孕妇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活血强刺激穴位禁灸;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不宜施灸;皮肤破损、感染处禁灸。
3.选穴精准:穴位定位要准确,可借助经络图或请教专业人士。
4.灸材选择:以三年陈艾为佳,艾绒纯度高,火力温和持久,烟少。
二、常见病症的艾灸方案与效果评估
(一)风寒感冒初期
病因病机: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稀。
艾灸方案:
*主穴:风池、大椎、合谷、列缺。
*配穴:鼻塞加迎香;咳嗽加肺俞。
*定位:
*风池: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谷: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虎口并拢,肌肉最高处)。
*列缺: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所指处)。
*灸法:艾条悬灸。
*操作:每穴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1次,或一日2次。
*疗程:风寒感冒初期,及时施灸1-3次多可见明显缓解。
效果评估:
艾灸对风寒感冒初期,表现为恶寒、流清涕、无汗等症状者,效果较为显著。通常在施灸后1-2小时内,即可感到身体温暖,恶寒减轻,鼻塞症状缓解。若能配合饮用温热水、生姜红糖水并注意休息,多数患者可在1-2天内痊愈。但若感冒已入里化热,出现高热、咽喉肿痛、黄痰等症状,则不宜单独依赖艾灸,需配合药物治疗。
(二)颈肩腰腿痛(以颈椎病、肩周炎、腰痛为例)
此类病症多属中医“痹证”范畴,常因外感风寒湿邪、劳损、气滞血瘀等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1.颈椎病(颈型为主)
*主穴:风池、大椎、天柱、颈夹脊(痛点附近)、肩井。
*灸法:艾条悬灸或艾灸盒灸。
*操作:每穴15-20分钟,或艾灸盒置于颈后,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疗程:10次为一疗程,通常需1-3个疗程。
2.肩周炎(冻结肩)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痛点)、曲池。
*灸法:艾条悬灸、隔姜灸均可。
*操作:每穴15-20分钟,阿是穴可适当延长。每日或隔日1次。
*疗程:10次为一疗程,视病情轻重及病程长短,疗程不一。
3.腰痛(寒湿型或劳损型)
*主穴: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委中、阿是穴。
*灸法:艾条悬灸、艾灸盒灸、隔姜灸。
*操作:腰背部穴位可采用艾灸盒,每次20-30分钟;委中、阿是穴可悬灸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疗程:10次为一疗程。
效果评估:
艾灸对颈肩腰腿痛的疼痛缓解效果较为肯定,尤其对寒湿型、劳损型效果更佳。其主要通过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以达到止痛目的。多数患者在1-3次治疗后,疼痛可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活动范围改善。对于慢性疼痛,需坚持按疗程治疗,并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如颈椎操、肩部环绕、腰背肌锻炼等,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效果的显现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个体对艾灸的敏感性以及是否配合生活习惯的改变(如避免久坐、注意保暖)密切相关。
(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
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体虚等致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失常。
艾灸方案:
*主穴: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神阙。
*配穴:腹胀加天枢;便溏加关元、大肠俞。
*定位:
*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神阙:脐中央。
*灸法:艾条悬灸、艾灸盒灸、隔姜灸(尤其适合神阙、中脘)。
*操作:每穴15-20分钟,神阙可用隔姜灸3-5壮或悬灸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疗程:10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