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财政税收的社会作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明财政税收的社会作用

引言

翻开元明两代的历史长卷,财政税收不仅是国家账本上的数字,更是串联起王朝兴衰、民生冷暖的关键线索。元朝作为首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税收制度既保留草原传统,又吸收中原农耕文明经验;明朝则在推翻元统治后,重构了更贴合汉地社会的赋税体系,并在中后期经历了影响深远的货币化转型。这两个朝代的财政税收,绝非简单的“收钱”与“花钱”,而是如同无形的手,既托举着国家机器的运转,又调节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在基层土壤中播撒着文化认同的种子。本文将从国家、社会、基层、文化四个维度,深入解析元明财政税收的社会作用。

一、财政税收: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石

任何王朝的存续,都离不开稳定的财政支撑。元明两代虽制度差异显著,但财政税收始终是维系中央集权、保障官僚体系和军事力量的核心经济来源。

(一)元代税赋体系:草原与农耕的碰撞融合

元朝建立初期,统治集团对“如何从汉地征税”曾有过激烈争论。部分蒙古贵族主张“将汉地变为牧场”,但以耶律楚材为代表的儒臣力谏:“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元史·耶律楚材传》)这一主张被采纳后,元代逐渐形成了“南北异制”的税赋体系。

在北方(原金朝统治区),主要征收“税粮”与“科差”。税粮分丁税与地税:丁税每丁纳粟三石,地税每亩纳粟三升,民户可选择丁税或地税中较轻者缴纳;科差则包括“丝料”(每二户出丝一斤输官,五户出丝一斤输领主)和“包银”(每户纳银四两,后折钞缴纳)。这种“户计制度”下,工匠、军户、站户等特殊户籍需缴纳特定赋役,本质上是将草原“领民分封”传统与中原“按户征调”结合。

南方(原南宋统治区)则沿用宋朝旧制,以“夏税秋粮”为主,秋粮征米,夏税征绢、布、棉等实物,部分地区折钞。此外,元朝对盐、茶、酒、醋实行专卖,盐税占财政收入的60%以上。如两淮盐场,每年课银达57.6万锭(每锭50两),这些收入被用于支付官吏俸禄、军饷和宫廷开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军远征爪哇,所需粮草、船只的费用,主要便来自两淮盐税的调拨。

(二)明代税收制度: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型与强化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吸取元朝“宽纵失天下”的教训,推行严格的户籍与田亩管理。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户为单位登记人口、资产;洪武二十年(1387年),又编制“鱼鳞图册”,详细绘制田亩形状、owner及赋税数额。两册互为表里,形成了“人户以籍为定,田赋以亩为则”的税收基础。

明初税收以实物为主:田赋征米麦(称“本色”),部分折绢、布(称“折色”);徭役分里甲、均徭、杂泛,按户丁征发。这种“实物财政”在永乐年间达到顶峰,北京紫禁城的修建、郑和下西洋的庞大开支,皆依赖南方各省的漕粮和布帛运输。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实物税收的弊端逐渐显现:农民为缴纳粮食需长途运输,损耗率高达30%;官府存储粮食易霉变,且难以灵活调配。

嘉靖至万历年间,“一条鞭法”的推行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该法将田赋、徭役合并为一,按田亩折算成银两征收(“计亩征银”),部分丁银也摊入地亩。这一改革使税收从“以人丁为本”转向“以土地为本”,既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又大幅提升了中央财政的汲取能力。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田赋收入折银约266万两,而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仅太仓银库的岁入就达435万两,其中相当部分来自一条鞭法后货币税的增长。这些银两被用于支付九边军镇的年例银(如辽东镇年需银40余万两)、官员俸禄(一品大员年俸折银约1044两),以及黄河治理等公共工程,成为明朝中后期国家机器运转的“血液”。

二、财政税收:社会资源再分配的调节杠杆

财政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元明两代虽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体系,却通过税收的“收”与“支”,在灾荒赈济、公共工程等领域发挥着资源再分配的作用。

(一)灾荒赈济:税收“蓄水池”的民生温度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水旱蝗灾频发。元明两代均设立了“常平仓”“义仓”等储备体系,其粮食或银两主要来自税收的“留存”或“加派”。

元代常平仓始于至元六年(1269年),规定“丰年米贱,官为增价籴之;歉年米贵,官为减价粜之”,籴本(购粮资金)来自各路税收的“羡余”(超额部分)。如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河南行省因丰收,从秋粮中提取2万石存入常平仓,次年河南大旱,这些粮食以低于市价30%的价格出售,救活饥民十余万。

明代的预备仓制度更成体系。洪武年间,朱元璋令各府州县设预备仓,“官为籴谷收贮”,籴本最初来自官钞,后改为“秋粮中每石加征一斗”。宣德七年(1432年),江南大水,苏州府预备仓存粮30万石,除平价粜粮外,还向灾民发放“赈济粮”(无需偿还)5万石,使“道无饿殍”。更值得一提的

文档评论(0)

level来福儿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5日上传了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