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人工挖孔桩安全施工工艺指南
作为在桩基施工领域摸爬滚打十余年的老技术员,我太清楚人工挖孔桩这活的”双刃剑”属性了——它成本低、成孔质量直观、对复杂地质适应性强,尤其在山区或小空间作业时优势明显;可另一方面,井下作业的封闭环境就像个”黑匣子”,缺氧、坍塌、坠物、有害气体……任何一个风险点爆发都可能酿成大事故。这些年跟着师傅跑过几十个工地,见过新手下井没系安全绳摔断腿的,也经历过因通风不到位导致工人头晕送医的,更明白”安全不是口号,是每个环节的精准把控”这句话的分量。今天就从咱们一线实操的角度,把人工挖孔桩安全施工的”里子”掰开揉碎讲清楚。
一、开工前:把风险”晒”在明处——从方案到设备的全维度预控
我常跟新来的小兄弟说:“挖孔桩的安全不是从下井开始的,是从图纸摊开的那一刻就扎下根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看似”务虚”,实则是给整个工程系上第一道”安全带”。
1.1地质与环境的”CT扫描”
进场第一件事,不是急着立井架,而是把地质勘察报告”读透”。我见过有项目为了赶工期,直接拿几年前的旧报告应付,结果挖到10米深时遇到未探明的淤泥层,护壁刚拆模就垮塌。正确的做法是:结合设计桩位重新核查地质情况,重点标注地下水水位、软弱土层、岩溶发育区、地下管线分布(尤其是燃气、污水管道)。记得有次在南方某工地,勘察时发现地下3米有废弃化粪池,我们提前做了注浆加固,后续施工全程没出问题。
1.2专项方案的”量体裁衣”
专项施工方案不是网上下模板凑字数,必须结合现场实际。举个例子,桩径1.2米和2米的安全措施完全不同——大直径桩护壁受力更大,分节高度要更短(0.8米而非1.2米);深度超15米的桩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必须组织专家论证。我参与过最深的28米挖孔桩,方案里光应急逃生通道就设计了两套:软梯+固定爬梯,每隔5米设休息平台,这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
1.3设备与物资的”全面体检”
井下作业的设备容不得半点马虎。通风机必须选双电源(防止停电),我习惯用功率3kW以上的轴流风机,送风管要延伸到孔底0.5米处,确保每小时换气至少5次;照明必须用12V安全电压,灯头加防溅罩——我见过工人图省事用220V灯,结果电线破损漏电,幸亏戴了绝缘手套才没出事。另外,急救箱要配全:便携式氧气袋、防中毒面罩、止血带、通讯对讲机(井下手机没信号),这些东西平时看着占地方,关键时刻能救命。
二、施工中:每一步都”踩准鼓点”——从成孔到终孔的安全控制链
下井作业就像走钢丝,每个动作都要慢半拍、多检查。我带徒弟时总说:“宁可多花10分钟检查,也别用10秒后悔。”
2.1护壁施工:给井壁穿”防弹衣”
护壁是人工挖孔桩的”命门”。记得刚入行时,有个工地为了省混凝土,把护壁厚度从20cm减到15cm,结果挖到8米深时,护壁突然开裂,幸好工人刚出孔,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正确做法是:护壁必须用C25以上混凝土(我常用自拌混凝土,现场加早强剂),钢筋用φ8@200双向布置;分节高度控制在0.8-1.2米(软土地区不超过0.8米),每节护壁模板必须用钢筋拉杆固定,浇筑后至少养护24小时才能拆模。遇到流沙层时,要改用钢护筒跟进,我在江边工地用过5mm厚的钢板护筒,效果比混凝土护壁更牢靠。
2.2井下作业:把”隐形杀手”关进笼子
井下有三大”隐形杀手”:缺氧、有害气体、坠物。应对缺氧,每天下井前必须用测氧仪检测(浓度低于19.5%坚决不下人),作业中每小时测一次,我习惯让地面工人用绳子吊个小鸟下去——鸟比人对缺氧更敏感,鸟没事人才下;有害气体检测更关键,尤其是靠近化粪池、垃圾场的桩孔,硫化氢、甲烷浓度可能超标,必须用多功能气体检测仪(我用的是四合一检测仪,能同时测O?、CO、H?S、可燃气体)。至于坠物,井口罩必须用5cm厚木板或钢板全覆盖,只留1米见方的作业口,吊土用的桶必须带防脱钩,我见过工人没扣紧桶钩,半桶碎石砸在安全帽上,虽然人没事,但帽子凹了个坑,现在我们每次起吊前都要两个人检查。
2.3上下孔安全:把”最后一米”当”生死线”
上下孔是最容易大意的环节。我带的班组有个规矩:下孔必须用固定爬梯(直径16mm钢筋焊接,步距30cm),严禁踩护壁边缘;超过10米深的孔,必须配防坠器(我用的是速差式防坠器,坠落0.5米内自动锁止)。有次徒弟小张图省事,抓着吊土绳往下滑,结果绳子磨断差点掉下去,从那以后我们给每个孔都装了双保险:爬梯+防坠器。另外,地面必须有专人监护(每班至少1人),监护人员不能玩手机、闲聊,要时刻注意井下动静——我曾通过对讲机听到井下传来”轰”的一声,及时让工人上井,结果发现是护壁轻微渗水导致局部垮塌,再晚5分钟就危险了。
2.4地质突变应对:把”意外”变成”预演”
地下情况瞬息万变,我遇到过挖着挖着突然涌水(半小时水位涨1米),也碰到过碰到岩层硬度突然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