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答谢中书书》《书临皋亭》含答案译文.docxVIP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答谢中书书》《书临皋亭》含答案译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答谢中书书》《书临皋亭》含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

【甲】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①

苏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

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②,

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

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③空归去,

半岭松声④万壑传。

【注释】①本文写于苏轼在调往湖州任知州期间,他到惠山拜访钱道士,品龙团贡茶,瞭望太湖。②小团月:即小龙团茶,是宋朝贡茶。③孙登无语:孙登,西晋时隐士,多才识。名士阮籍,曾去拜访他,与语皆不应,只报以啸声,如鸾凤之音。④松声;松涛声。苏轼听见松涛阵阵联想到了孙登长啸。

【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书临皋亭

苏轼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②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③之备。惭愧!惭愧!

【注释】①几:矮而小的桌子。②坌(bèn):并,一起。③万物:自然。

13.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乙文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有高雅情趣的人皆爱山川的美景,再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B.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C.丙文描绘了作者在临皋亭所见的雄奇开阔之景,若有所思又无所思轻松惬意地享受万物恩惠的情景,富于情理见识,体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境界。

D.乙丙两文写景都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而乙文中的“猿鸟乱鸣”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物增添了动感,突出了猿鸟鸣叫入耳,让人感到繁多杂乱。丙文苏东坡则从写实入手,言语通俗,用质朴的语句描写了大自然的静谧与灵动之美。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16.将文中画横线和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17.你认为苏轼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吗?请结合【甲】【丙】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3.通过写瞭望太湖所见景象,表达诗人对江南美景喜爱和赞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4.D

15.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16.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在这个时候,好像在思考又像是什么也没有去想,惬意地享受万物所有的惠泽。

17.是,因为他能够发现和欣赏自然美景;能感受到大自然赐予的一切并自得其乐。在临皋亭,他虽经历磨难却能轻松惬意地享受自然万物的恩惠,可见其洒脱豁达富有生活情趣;游惠山,诗人目睹太湖的湖光山色耳闻松涛阵阵,极尽轻松惬意。可见苏轼不管境遇如何都能坐享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故苏轼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

【解析】

【导语】这三篇作品展现出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苏轼的诗歌(甲)以写景起笔,通过登山望湖、品茶聆松,抒发旷达的襟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答谢中书书》(乙)借描绘山水美景表达天人合一之感,体现陶弘景对自然的赞美与怡然自得。而《书临皋亭》(丙)则结合自身处境,透过简朴描写表现作者从容乐观的态度。三篇文字共同展现了古人亲近山水、寄情自然的悠然心境及思辨哲学。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诗开头“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表明作者游历江南众多山川,且每遇山川都流连忘返,体现了他对江南美景自然景观的欣赏和陶醉;其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作者带着珍贵的小龙团茶,来到有“人间第二泉”美誉的惠山泉水处烹茶品尝,这种高雅的行为展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透露出作者在繁忙事务之余享受宁静惬意生活的心态;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登上山顶看到水光翻动的太湖,联想到西晋隐士孙登,“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作者以孙登自比,尽管在尘世中会经历诸多事务,但内心深处有着一种超脱的情怀,在欣赏自然风光、享受宁静的同时,也有着对归隐生活、宁静心境的向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D.“猿鸟乱鸣”中“乱”并非指让人感觉繁多杂乱,而是写出了猿鸟叫声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的热闹欢快景象,从听觉角度展现出山川景色的生机与活

文档评论(0)

186****29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