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VIP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山河作证,青春绝唱

——谭嗣同《潼关》生命诗篇品读会

一、教学目标

了解谭嗣同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潼关》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营造、修辞手法等

01

02

03

04

谭嗣同少年时先后师事欧阳中鹄等浏阳学者。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开始致力于维新变法,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

反对新政并发动政变,对维新派残酷镇压,谭嗣同为变法献身,英勇就义,终年33岁。

二、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背景介绍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主张变法图强,提倡新学,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时代背景

背景介绍

《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所作,当时他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的壮阔山水所震撼,欣然命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旧制度的批判。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终古:副词,表久远。

高云:高空中的云。

簇:聚集。此城:即潼关。

秋风:即西北风,因秋季时令而得名。

蹄声:马蹄发出的声音。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河:此处特指黄河。

大野:广阔的大原野。

束:约束。这里指的是黄河受山势和关塞的约束,显得狭窄。

山入潼关:此处的“入”是相对的,意指“似入”,并不是真的进入潼关内。

解:懂得,知道。平:平坦。这里是指不知道什么是平坦,意味着山势陡峭,绝壁起伏。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整首诗用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表达了诗人冲破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首句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次句则以秋风和马蹄声增添了动感,而三四句则突显出黄河的浩渺以及潼关山峦起伏的壮丽景象。全诗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2、内容概览

整体感知

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就环绕在这座古城周围,秋风常常带着马蹄声飘散在各个角落。

原文: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滚滚的黄河之水涌向了辽阔的原野还嫌过于约束,而连绵起伏的群山进入潼关也完全不知道何为平坦。

问题1:《潼关》的作者是谁?

文本探究

答案1:《潼关》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谭嗣同。

答案2:《潼关》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问题2:《潼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3:《潼关》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文本探究

答案3:《潼关》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河水如此“犹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河流冲击着高山峡谷,奔腾而下,一往无前的壮阔气势。

问题4:《潼关》一诗中哪个词能够表现出黄河的“动感”?为什么?

文本探究

答案4:《潼关》一诗中“奔”一词表现出黄河的“动感”,河水冲击着巨石,一往无前地奔流而过,表现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壮美之景。

问题5:《潼关》中“山入潼关不解平”一句中的“解”字能否换成“懂”?为什么?

文本探究

答案5:《潼关》中“山入潼关不解平”一句中的“解”字不能换成“懂”,因为“解”字在这里有“懂得”、“明了”之意,与下句“犹嫌束”一起表达了作者冲破牢笼、渴望自由的急迫和强烈的感情;而“懂”字没有这样的效果。

问题6:从《潼关》一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文本探究

答案6:从《潼关》一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对束缚的不满,对壮志难酬的激愤,对黄河的赞叹等思想感情。

问题7:《潼关》一诗中“大河”“流”“群山”“立”这四个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用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本探究

答案7:《潼关》一诗中“大河”“流”“群山”“立”这四个意象具有雄浑壮阔、气魄宏大的特点,作者用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问题8:在《潼关》这首诗中,谭嗣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他为何会选择这样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文本探究

答案8:在《潼关》这首诗中,谭嗣同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气魄宏大的景象,包括黄河的奔流、高山峻岭的矗立等。他选择这样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因为这些景象能够象征着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表达出他渴望冲破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同时,这些景象也烘托出他内心的不满和激愤,以及对壮志难酬的感慨。

小结

文本探究

《潼关》是谭嗣同的七言绝句,它以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壮志豪情。这首诗描绘了潼关的险要地形,并巧妙地融合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首先,诗歌以“终古高云簇此城”起笔,展现出潼关高耸入云的壮观

文档评论(0)

wh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