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刻在木石上的记忆.docVIP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刻在木石上的记忆.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刻在木石上的记忆

南通人大概是不会去与苏州人、扬州人去比历史厚重的。

当一个苏州人向一个南通人谈起两千五百多年前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那段故事时,南通人是没有那么古老的故事作为话题来应对的。是呀,直至落第的张继泊舟枫桥,静听姑苏寒山寺的钟声,杜牧的朋友于扬州二十四桥揽美吹箫,南通还是一片沙洲——胡逗洲。

南通在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之前名静海军,隶属扬州。“军”是设兵戍守之地,是一个军事意义上的区域,那时的南通只是一个江防海防要地。公元958年,后周世宗柴荣才在他的行政版图上将“静海军”改为“通州”。

如果要为南通城编一部编年体的“木石史书”,不妨就从矗立在市民广场西北角的谯楼开始吧。

周祈《名义考》卷三称:“门上为高楼以望远曰谯,古者为楼以望敌阵,兵列于其间,下为门,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曹昭《格古要论》卷五却称“世之鼓楼曰谯楼”。南通的谯楼位于州城的中心,显然不是前者意义上的谯楼,而主要是供值更报时之用的鼓楼。

谯楼前的草地上,市人民政府现立有一块文物保护碑,碑上注明谯楼建于1349年。1349年,已是元至正年间了。此前的宋淳熙七年(1180年)南通曾建有谯楼,地址不在现在的谯楼所在地。1349年所建的谯楼也曾遭火灾,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即便是今天所看到的谯楼,也曾经过七次重修。

我想,昔日谯楼的更鼓声一定浑厚而又悠扬,节奏一定从容而又舒缓。听到它,百姓就听到了踏实,听到了宁静,听到了太平。有那么一天,当他们突然听不到谯楼的更鼓声时,也许就意味着动乱,意味着不测,意味着什么大的变故。谯楼是古通州的心脏,谯楼所传出的更鼓声就是这座城市的心跳。

今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谯楼,坐北朝南,正处在昔日南通州古城的中心。谯楼高踞城门之上,平面广五间,单檐九脊顶。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梁思诚于其《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列举了元代十处木构建筑,其中就有三处为“单檐九脊顶”,即河北安平县的圣姑庙、云南镇南县的广福寺大殿、山西赵城县的广胜寺的下寺山门,可见,谯楼虽历经七次重修,但“单檐九脊顶”的元代建筑风格还仍然保存着。

谯楼内现保存有一块碑石,刻着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通州知州周焘为重修谯楼而写的《星枢楼记》。周焘认为谯楼所在地是通州城的钟灵毓秀之地,重修谯楼能聚天地之灵气使通州俊才辈出,并因此将谯楼命名为“星枢楼”。撇开迷信的成分不说,作为一个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周焘能将“昌教以隆文”作为自己的“守土之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谯楼前面,有一座建筑与它紧紧相连,这座建筑就是钟楼。钟楼的工程是由张謇主持的,建成于1914年。楼高二十六米,宽不过六米,六层,砖构方塔式。底层四面为弧圈门,前后门洞正好与谯楼的门洞连为一体。第二层前面与左右各辟一个圆窗。第三层有一白底红字的匾额,上书“南通县”三字,匾额下是一扇带阳台的拱门。左右刻有张謇撰写的一副对联:“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南通是于民国元年(1912年)由州改为县的,张謇的这副对联将南通城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及其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极为凝练地借十四个字表达了出来。楼的第四层东西南北均安有一座刻写着罗马数字的大钟,我曾扶着楼中的木梯亲眼目睹了大钟。大钟的商标上刻着“MADEFOR……MANCHESTER1913”,表明是由英国曼彻斯特的钟厂所造。第五层有门,四面设回廊,供监报火警用。第六层于四面设气窗,木格百叶形,典型的英国风格。尽管钟楼整体是仿英国伦敦钟楼所建,体现了张謇对西方现代科技的追慕,但也糅合了许多属于1914那个年代所特有的及张謇个人的东西,三楼的对联就是明证。

张謇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第六次参加乡试才考中举人,第五次参加会试才考中贡士。1894年他参加殿试中状元,当时的张謇已是41岁了。张謇将一生黄金般的青春岁月都付与了考场,终于登上了科举金字塔的最顶端。所幸张謇并不是一个皓首穷经之徒,他几乎参与了光绪朝的每一次政治运动。他与光绪的老师江苏常熟人翁同龢的政治神经一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积极地参与了翁同龢为首的帝党的维新运动。但翁同龢被罢黜南下常熟后,张謇也因父丧告假离开京城那个政治漩涡,这年正是他中状元的那年九月。回乡的第三年(1896年)即与刘坤一议办大生纱厂,“大生”取“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长财饬力,土地所生”之意,也就是儒家所服膺的一句名言:“天地之大道为生”。1899年,大生一厂的引擎终于轰鸣起来了,它的轰鸣意味着南通近代工业的开端,从此南通迈入了机器文明时代。张謇充分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依托洋务大臣张之洞、刘坤一的力量,大力发展自己的实业。他致力于纺织业、纸业、垦牧业、盐业、航运业、蚕桑业等实业,还兴办了全国第一所中等师范——通州师范学校。

为什么我要特地提及通州师范,因为他与钟楼有着密切的关系,钟楼的设计者孙支夏,就是毕业于张

文档评论(0)

181****52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