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圣泽中学(补习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VIP

2025-2026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圣泽中学(补习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2026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圣泽中学(补习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聚落规模出现明显差异,出现以大型中心性聚落为代表的多层级区域聚落结构,聚落内部出现布局有序的特大公共性建筑、精细构筑的居住房屋,出现体现审美和信仰的彩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阶层分化初见端倪

B.多元一体格局奠定

C.封建等级逐渐完备

D.国家机构日益完善

(★★★★)2.据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显示,绿松石多出土于大型墓葬,且该地区拥有大规模的绿松石作坊。同时期周边地区的绿松石风格与二里头极为相似,但数量却远不及二里头遗址。据此可知,当时()

A.早期国家具有较强影响力

B.祭祀仪式的成熟规范

C.手工业技术标准化程度高

D.礼乐制度得以系统化

(★★★★)3.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分封制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各族混居。……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材料意在说明,周人的统治()

A.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

B.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成

C.促进中央集权的强化

D.推动了国家结构转型

(★★★★)4.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采用轮制修坯技术,马家窑同类型的彩陶壶则以泥条盘筑结合慢轮修整工艺为主。然而,在山西陶寺遗址中,两类陶器均有出土。这一现象可以佐证()

A.不同地域的审美趋同

B.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C.区域文化间存在交流

D.早期国家的初步形成

(★★★★)5.西周时期,王命中对诸侯的称谓以私名和官名两类为主;而春秋时期的王命通常用“伯父”“叔父”来称同姓诸侯国,用“伯舅”“舅氏”来称异姓诸侯国。王命中诸侯称谓的变化反映了()

A.大一统趋势的加强

B.传统政治秩序趋于弱化

C.宗法分封制的特点

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激烈

(★★★★)6.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拥有货币多少要以“礼”来定;道家希望回到物物交换的“无币”时代;墨家指出“交相利”观点,认识到了货品的交换价值;法家主张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利用货币来调控经济。这主要反映了他们()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对货币统一的渴望

C.聚焦于经济问题

D.对社会秩序的思考

(★★★★)7.诸子百家对历史演进的阐释存在显著分歧。儒家孟子推崇“三代之治”,以尧、舜为仁政典范;道家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向往结绳记事的远古社会;法家商鞅强调“世事变而行道异”,反对效法古代;阴阳家邹衍则以五行相胜解释夏、商、周、秦的兴替。这表明()

A.各派思想家均以复古作为政治理想

B.历史理解差异促成学派分庭抗礼

C.诸子通过重构历史以规划未来秩序

D.各派依托历史资源因应社会变革

(★★★★)8.春秋战国时期,士子普遍富于批判精神,如孔子批评“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反映出当时()

A.集权政治尚未树立

B.封建等级秩序已然崩溃

C.诸子思想趋于融合

D.敬天保民观念成为共识

(★★★★)9.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白狄在今太行山东麓建立中山国。《战国策》中称“(中山王)专行仁义,贵儒学。”在河北平山县发现的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中山王三器”(铜鼎、铜方壶、铜圆壶),其铭文大谈忠、孝、仁、义、礼、信等,如“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唯德附民,唯义可长”等。材料反映了中山国()

A.推崇儒家正统思想

B.深受华夏文化影响

C.认同同源共祖观念

D.礼仪制度渐趋完善

(★★★★)10.陕西、湖南、江苏等地的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带有玄鸟纹饰的青铜器、玉器,其造型风格与文献记载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商族起源传说相呼应。这一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商族文化社会影响巨大

C.跨区域文化认同的发展

D.传统秩序面临严峻挑战

(★★★★)11.老子提出了“慈”的思想,希望统治者能“爱民治国”,而不要妄为。孔子高举“仁义”的旗帜,认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这反映出,当时儒道两家()

A.以“仁政”作为治国理念

B.代表了新兴阶层的利益

C.政治理想具有共通之处

D.主张维护现实政治秩序

(★★★★)12.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北,故得肥饶之地七百里,徙内郡人民皆往充

文档评论(0)

K12试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K12 小初高全学科精品试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