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刑赏忠厚之至论》《韩非子二柄》含答案解析.docxVIP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刑赏忠厚之至论》《韩非子二柄》含答案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刑赏忠厚之至论》《韩非子二柄》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材料二: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臣不得越官A而有B功C不得陈D言E而不当F越官G则死H不当I则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B.道,方法,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意思相同。

C.是,这,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中的“是”意思不同。

D.说,同“悦”,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当政时,皋陶三次言明要处死一个人,尧都说要宽恕他,因此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而喜欢尧用刑的宽大。

B.罪行轻重有疑时应从轻处罚,功劳大小有疑时应从重奖赏,宁愿犯执法失误的过失,也不可错杀无辜,这体现出忠厚之意。

C.苏轼认为,可赏可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但不失为一个君子;可罚可不罚时,罚就超出了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

D.韩非子认为臣子言大功小或言小功大都应受到惩罚,前者因为他取得的成绩与言论不相符,后者因为君主不喜欢大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4分)

(2)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4分)

14.韩昭侯为什么加罪于典衣与典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0.CFH11.B12.D13.(1)先王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并且用爵位俸禄不足以勉励善行。

(2)做臣子的陈述他的意见,君主根据他的意见授予他职事,再全根据他的职事来责求他的成绩。14.原因:典衣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典冠超越了自己的职责范围。

目的:每位臣子都能恪尽职守,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相当,使得群臣没有结党营私,胡作非为的行为。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阅读展现了儒法两家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苏轼以尧舜典故阐释“仁政”思想,强调疑罪从轻、赏罚宽厚的儒家仁德;韩非子则通过韩昭侯事例,凸显法家“循名责实”的严苛吏治。两则材料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重道德感化,后者尚制度约束,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二元张力。文风上,苏文典雅流畅,韩文峻刻犀利,均体现各家学派典型风格。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子不能越权立功,不能陈述与职事不符的意见;越权就处死,意见不符就治罪。

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句式相同,故应在CF处断开。

“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句式相同,故应在H处断开。

故选CF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意思不同,给予/亲近、亲附。句意:对奖赏有疑问时,就倾向于给予奖赏。/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B.错误,意思不同,方法/天道、自然的规律。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12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