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史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那天下午,我站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的大水法残柱前,手里捏着半块被风吹落的银杏叶,叶尖的黄在灰暗的石柱映衬下格外刺眼。脚下的碎石子硌着鞋底,像无数细碎的叹息——远处那组标志性的“远瀛观”残垣,断壁上的雕花还能看出当年的繁复,可那些本该喷着彩虹的石雕,现在只空留黑洞洞的轮廓。我突然想起半年前历史课上老师说的那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史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只觉得是句抽象的话,可站在这里看着这些烧焦的石头,摸着冰凉的汉白玉栏杆上被火舌舔过的焦痕,我才慢慢明白,为什么这句话会被反复提起——这哪里只是一座园林的消失,分明是人类文明里一颗会发光的珠子,被生生砸得粉碎。
要聊“不可估量”,得先说说圆明园到底承载了什么。在课本里,它常被描述成“万园之园”,可真正站在它的遗址前,你才会意识到这四个字背后有多厚重。它不是简单的皇家公园,倒像一座“活的博物馆”,一头连着中国千年的文化根脉,另一头又牵着整个世界的文明火花。18世纪的时候,那座园子刚建成时,光亭台楼阁就有150多座,每个院子里的假山、流水、花木,都是工匠们花了十年、二十年慢慢雕琢的。我在遗址旁的介绍牌上看到过一张老画,画里的“方壶胜境”用太湖石堆成了仙山,山间的瀑布是从“空中”流下来(其实是用机械引的玉泉山水),连栏杆上的石狮子,每只的表情都不一样——有的眯着眼打盹,有的张着嘴笑,有的爪子下还踩着小狮子。这种把“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和“鬼斧神工”的造园技艺揉在一起的美学,在中国园林史上是独一份的。可更让我心里发堵的是,西洋楼景区的那些建筑,根本不是“中国独有的”。
你往里走,看到那些带着涡卷形花纹的石柱、圆顶上的浮雕、甚至喷泉基座上的西洋神话图案,导游会告诉你:“这些都是西方传教士帮着设计的。”比如海晏堂的十二生肖喷泉,兽首是中国的生肖,可喷水的“水力机械”是英国工程师设计的,连喷泉中央的“钟楼”,齿轮都是用精密的黄铜铸造的,当年一到正午,十二兽首会按时辰喷水,形成“水漫金山”的奇观。我蹲在十二生肖喷泉的遗址前,数着那些散落的兽首石雕——牛首、虎首、兔首……虽然只剩残缺的脑袋,可你凑近了看,能看到工匠刻的纹路:牛首的眼睛是圆溜溜的,虎首的胡须是卷卷的,像把中国的生肖“活”在了西方的机械里。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不同文明对“美”的理解在碰撞、在生长。在那个时代,全世界都在忙着探索新航线、交换商品和文化,圆明园就像一个玻璃盒子,把18世纪人类文明最精彩的“碎片”都收在了里面。可现在,那个盒子被打碎了,这些“碎片”再也拼不回去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它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第一步:它是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孤本”,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记录那时文明融合的“活样本”。
比建筑更让人心疼的,是园子里的那些“宝贝”。你可能会说:“文物嘛,丢了再建不就行了?”可圆明园里的“宝贝”,是“时间堆出来的疙瘩”,烧了、抢了,就再也没有替代品。我在圆明园的展览馆里看到过一张泛黄的清单,上面记着1860年被抢走的东西——光是书画就有1000多幅,其中有王羲之的曹娥诔辞真迹,米芾的虹县诗,还有宋徽宗的瑞鹤图残卷;玉器更不用说,有整块和田玉刻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有翡翠雕的白菜螳螂摆件,连皇帝的朝珠都是用108颗红宝石串的;甚至连园里的动物,都有“宝贝”——有一对白鹦鹉,能说十几句人话,会叫“皇上万岁”,是西域进贡来的珍品,现在下落不明。我站在清单前,手指划过那些用毛笔写的小字,突然发现:这些东西不是普通的“值钱货”,它们是“历史的密码”。比如曹娥诔辞,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真迹只有3件,这一件还是唐代摹本里最接近原作风貌的,现在藏在国外的博物馆里,我们国内的专家要去那里看一次,得排半年队,花一大笔钱。再比如那只翡翠白菜,雕的是菜叶子上趴着一只蚂蚱,菜帮里还有两只虫子,连叶脉都是用浅浮雕刻的——这是明代的“微雕”绝技,现在能看到这么完整的作品都很少,可它当年就摆在圆明园的“翡翠亭”里,和无数类似的宝贝一起,成了侵略者的“战利品”。这些东西一旦毁了,就像把一本写满了故事的书,撕掉了十页最珍贵的章节——这本“书”,再也没有完整版了。所以当课本里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你现在应该懂了:它不是“丢了几件东西”,而是丢了人类文明史上最珍贵的“记忆载体”,这些“载体”背后,是千百年积累的文化深度和历史细节,丢了,就再也无法解码了。
更让我心里发沉的是,圆明园的毁灭,是一场“文明基因的断裂”。去年暑假,我去参观故宫的“钟表馆”,看到那些从乾隆时期留到现在的铜制钟表,表盘上刻着“海晏河清”的字样,导游说这是乾隆非要用西方技术做的“中国风”钟表。我当时还笑:“这有什么特别的?”可想到圆明园里被抢走的那些钟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