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年级联合考试试卷及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届高三年级联合考试试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从汉服的宽袍大袖到旗袍的曲线玲珑,每一种服饰样式的演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汉服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衣袖舒展如行云流水,领口交叠体现礼仪秩序,色彩选用多遵循“五行”之说,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蕴含着古人对自然与宇宙的认知。而旗袍的出现,则是近代服饰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吸收了西方服饰的剪裁技巧,凸显女性的体态美,同时保留了传统服饰的盘扣、立领等元素,将东方韵味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

传统服饰不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服饰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衣有制,色有别”,不同等级的人穿着不同材质、款式的衣服,如帝王着黄袍、官员依品级着不同颜色的官服,这种服饰制度维护着社会的等级秩序。此外,服饰还传递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如文人雅士偏爱素色棉麻服饰,体现其淡泊名利、追求闲适的生活态度;新娘出嫁时穿的“凤冠霞帔”,则寄托着对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期盼。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服饰逐渐回到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着汉服参加传统节日活动,汉服社团在高校中蓬勃发展,传统服饰元素也频繁出现在现代时装设计中。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审美自信的重塑。然而,在传统服饰复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传统服饰样式的误读、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内涵流失等。因此,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保留传统服饰的文化精髓,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相关,其样式演变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联系紧密。

B.汉服的衣袖、领口及色彩选择,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古人对自然与宇宙的认知。

C.旗袍融合了西方服饰的剪裁技巧与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既凸显女性体态美,又蕴含东方韵味。

D.古代服饰制度中,不同材质、款式的衣服对应不同身份地位,这一制度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总述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关联,为下文具体阐述奠定基础。

B.文章分别以汉服和旗袍为例,从样式、文化内涵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服饰的特点。

C.文章在论述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时,从身份象征和价值追求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D.文章结尾指出传统服饰复兴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论证完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服饰的复兴,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活动中,高校成为传承的主要阵地。

B.现代时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服饰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民族审美自信的体现。

C.只要解决了传统服饰复兴中的误读和商业化问题,就能实现传统服饰的创新传承。

D.传统服饰承载的文化内涵,使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无需进行创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今西陲不宁,师旅方兴,积贫积弱之弊未除,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助边费。”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愿陛下杜其渐。”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庆历三年,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会边有警,因与枢密使富弼请行边。于是,以仲淹为陕西宣抚使,弼为河北宣抚使。仲淹至陕西,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六将领之,日夜训练,以备契丹。又上言:“陕西兵备尚虚,愿复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以统诸军,使诸将各守其地,相机行事,则边患可息。”仁宗从之。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文档评论(0)

151****94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