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阅读讲解.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可燃冰阅读讲解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形成与分布04.应用价值05.风险挑战01.03.开采技术06.未来发展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01PART

定义与组成结构可燃冰定义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GasHydrate),由甲烷等烃类气体与水分子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化学式为CH?·nH?O,外观类似松散冰或致密雪。01分子笼状结构其晶体结构为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笼状框架(如Ⅰ型、Ⅱ型、H型结构),甲烷分子被包裹在笼状空穴中,每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160-180立方米天然气。赋存形态差异根据形成环境可分为海底沉积层型、永久冻土型及极地冰盖型,其中海底型储量占比超过90%,通常与黏土、砂质沉积物混合存在。共生矿物特征常与硫化物、碳酸盐矿物伴生,部分区域发现与生物群落(如化能合成菌)存在生态关联,形成独特的深海化能生态系统。020304

物理化学特性相平衡特性可燃冰稳定存在的温压条件为0-10℃、10-50MPa,超出此范围会分解为水和天然气,相变过程伴随显著体积膨胀(1:164倍气体释放)。热物理性质其导热系数低于冰(约0.5W/m·K),介电常数异常(ε≈58),声波传播速度受孔隙度影响显著(纵波速度2.8-3.8km/s)。力学行为特征具有应变速率敏感性,在剪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原位强度约为0.5-2MPa,分解后沉积物抗剪强度骤降可能导致海底滑坡。化学反应活性遇火可直接燃烧(燃烧热55.5MJ/kg),分解过程吸热(ΔH≈54kJ/mol),需注意自保效应(分解吸热导致局部降温抑制进一步分解)。

发现历史背景早期观测记录1810年HumphryDavy首次在实验室合成氯气水合物,1888年Villard系统研究烃类水合物,1934年苏联在西伯利亚输气管道首次发现自然赋存样本。理论突破阶段1950-1970年代,Katz等建立相平衡理论,Barrer提出笼型吸附模型,1971年苏联启动全球首个可燃冰勘探项目(麦索雅哈气田)。海洋调查里程碑1979年DSDP计划在墨西哥湾发现海底可燃冰,1992年ODP第164航次证实布莱克海岭巨型矿藏,2007年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钻获实物样品。开发技术演进2013年日本完成全球首次海域试采(Nankai海槽),2017年中国实现60天连续产气世界纪录,2020年国际水合物联盟成立推动商业化标准制定。

形成与分布02PART

地质条件要求甲烷等烃类气体需通过微生物分解或热解作用持续生成,并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笼状晶体结构。充足气源供给适宜的孔隙介质流体封存机制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需在0-10℃低温及10MPa以上高压条件下稳定存在,常见于海底沉积层或永久冻土带。多孔沉积物(如砂质黏土层)为气体运移和储存提供空间,孔隙度需达到20%-40%以维持稳定赋存。需具备不透水层(如黏土盖层)或地温梯度突变带,防止气体逸散和结构分解。低温高压环境

海洋与冻土分布大陆边缘海底全球90%可燃冰赋存于水深300-3000米的大陆坡区域,如南海北部陆坡、日本海沟及墨西哥湾,沉积厚度可达数百米。北极永久冻土带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及加拿大马更些三角洲等极地冻土区蕴藏陆域可燃冰,埋深150-2000米,受冰楔构造控制明显。活动构造带富集俯冲带、泥火山及冷泉区因构造活动促进气体迁移,形成高饱和度矿体(如布莱克海岭矿体甲烷含量达99%)。深海盆地局限分布大洋盆地区域因沉积速率低、有机质匮乏,可燃冰赋存概率显著低于陆缘区。

全球储量评估1234碳当量估算据USGS数据,全球可燃冰甲烷含量约2.8×10^15m3,折合碳当量约为现有化石燃料总量的2倍,其中可采储量占比约15%-20%。南海预估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俄罗斯北极圈冻土区理论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美国阿拉斯加北坡已探明矿体达85万亿立方英尺。区域差异显著资源分级体系按勘探程度分为推测资源量(GIP)、技术可采量(TRR)及经济可采量(ERR),当前技术条件下经济开采率不足5%。动态评估模型采用BSR(似海底反射层)地震识别、岩心测井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误差范围达±40%,需持续更新勘探数据。

开采技术03PART

传统提取方法降压开采法通过降低储层压力使可燃冰分解为甲烷和水,技术成熟但效率较低,需配合井网优化以提高采收率。热激发开采法向储层注入蒸汽或热水提升温度促使分解,能耗高且易造成热损失,适用于浅层资源开发。化学抑制剂注入法通过注入甲醇等抑制剂改变相平衡条件,成本较高且可能污染环境,多用于辅助其他开采方式。

新兴技术进展利用CO?与甲烷分子竞争性结合水分子特性,兼具温室气体封存与能源开采双重效益,目前处于实验验证阶段。CO?置换开采技术采用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降低分解活化能,显著提升开采速率,但规模化应用仍需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