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初探.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门峡水利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初探

摘要

黄河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该大坝在规划设计阶段经历了“三起三落”,于196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由于当初的设计失误,导致库区出现翘尾巴现象,并引起潼关段河床高程问题的争论,经过两次改建和三次运行方式的改变,三门峡大坝实现由“蓄水拦沙”到“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挽救了三门峡大坝濒临失败的局面,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工程伦理的角度,认真分析了工程师在三门峡水利工程决策中的作用及其伦理责任,以及三门峡水利工程中所涉及到的环境伦理问题。

1、引言

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陕西省全省连降暴雨,渭河流域洪涝成灾。据统计,陕西省全省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成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9亿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然而有专家指出,今年渭河洪峰最高流量每秒37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但却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灾,这显然是典型的“小水酿大灾”。2003年,渭河水灾发生后,有些人认为渭河水灾祸起三门峡,把矛头对准黄河三门峡大坝,要求废弃三门峡水库。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修建的第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根治黄河水患的豪迈壮举。它从规划设计到大坝建成,从两次运行到两次改建,从防凌防汛到渭河水灾,在整个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争论。

2、三门峡水利工程介绍

黄河常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又被称为“黄金河流”。然而黄河又是一条水旱灾害严重的河流,从公元前602年至1949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溢了1590余次,改道26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一直严重威胁。

着黄河下游的人们的生活。尤其是河南、山东,一直是饱受黄河决堤之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对治黄非常重视,兴建三门峡水利工程是治黄的重大措施。曾经反复论证,国家领导人亲自参与,最后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建设。

2.1三门大坝的兴建

三门峡位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中游下段著名的峡谷。三门峡水库的北面是山西省平陆县,水库南面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旧时黄河河床中有岩石岛,将黄河水分成三股溪流由西向东,北面一股处为“人门”,中间一股处为“神门”,南面一段处为“鬼门”,故此峡称为三门峡。三门峡以西是渭河、洛河水的汇合处,两水汇合后再向东流到风陵渡入黄河,所以黄河入河南省后水流急、流量大,在旧社会经常泛滥成灾。

1957年4月13日,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58年12月截流成功,1960年9月基本建成,1973年12月26日,第一台国产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1978年底,全部5台发电机组安装完毕。

三门峡大坝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和来沙量的98%。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坝顶高程353m,长713.2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857.2米,库容162亿立方米,枢纽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

2.2三门大坝的两次改建

1960年9月建成的三门峡大坝,由于运用“蓄水拦沙”的运行方式,没有考虑排沙措施,在一年多的时间内,94%的来沙都淤积在库区内,淤积泥沙15.34亿吨,潼关河床高程抬高了4.31米。渭河口形成拦门沙,回水和渭河洪水叠加,淹没两岸良田25万亩,洪水围困群众5000余人。

1964年12月国务院召开治黄会议,根据周恩来总理提出的“确保下游,确保西安”指导思想,决定对大坝工程实施改建,改建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排除这些危害。第一次改建[1],自1965年1月开始至1968年8月为止,主要是增设“两。

洞四管”。“两洞四管”在洪水期开启使用后,使水库泄洪量增大一倍,潼关以下库区由淤沙变冲沙,冲走了大量泥沙。但潼关以上库区泥沙淤积仍然严重,黄河潼关段河床高程上升0.7米。冲下去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槽内,对防洪非常不利,造成下游面临着堤坝决溢泛滥的潜在危险。

1969年12月,三门峡大坝又开始第二次改建[1],目的是为了加大泄洪、放水的能力。这次改建将8个已经堵死的导流底孔重新打通,改成永久性的泄水排沙孔。目前,水库共有12个泄流底孔,投入运行后,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黄河潼关段河床高程下降2米,库容增加330亿立方米。将电站改建为低水头发电,安装了我国自己制造的5台总容量为25万千瓦的发电机机组。此后,三门峡大坝运行方式实现了由“蓄浑排清”到“蓄清排浑”的转变。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三门峡水库发挥了一定的防洪、防凌作用,能够维持水库内泥沙淤、冲的大致平衡,不至于使潼关段河床淤高而威胁关中平原,有

文档评论(0)

wendang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最新文档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