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个人防护要点
作为在学前教育一线工作了十余年的保健医生,我太清楚每年春末夏初的紧张氛围——幼儿园走廊里总飘着84消毒液的味道,老师们蹲在地上用湿巾反复擦拭玩具柜角落,家长群里隔三差五就有”XX班发现手足口病例”的消息。这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虽然多数症状轻微,但传染性强、传播途径隐蔽,对免疫力较弱的幼儿群体来说,确实像颗”隐形炸弹”。今天我想以最贴近日常的视角,和大家聊聊在手足口病易发期,老师、家长和孩子们该如何构筑”防护网”。
一、先懂”对手”: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与危害
要做好防护,首先得了解这个”敌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EV71型可能引发重症甚至脑炎。这些病毒藏在哪儿呢?患儿的唾液、疱疹液、粪便里都有大量病毒,甚至康复后1-2周内还可能通过粪便排出病毒。
传播途径更是”防不胜防”:最常见的是接触传播——孩子摸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门把手,再揉眼睛、抠鼻子、啃手指,病毒就趁机入侵;其次是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微小颗粒能在空气中短暂存活;还有粪口传播,比如换尿布后没洗手就拿食物,或者玩完沙子没清洁就吃东西。
我记得去年4月,中班有个小女孩晨间检查时还好好的,下午突然说喉咙痛,老师掀开她袖子发现手掌有小红点,马上隔离送医确诊。后来追踪发现,她前一天和隔壁班刚痊愈的小朋友一起玩过积木,而那块积木可能没被彻底消毒。这就是典型的接触传播案例——病毒潜伏期3-7天,前期几乎没症状,等发现时可能已经传染给好几个孩子了。
二、分角色防护:老师、家长、孩子的”三重防线”
(一)教师:幼儿园里的”防护责任人”
作为每天和孩子们相处最久的人,老师们的防护措施直接关系到班级的整体安全。我在园里培训时总强调:“防护不是走流程,是把每个细节都刻进日常习惯里。”
晨间检查要”眼到、手到、嘴到”
每天早晨孩子入园时,要重点观察:看口腔(让孩子”啊”一声,检查上颚、咽部有无疱疹或溃疡)、看双手(掌心、手指缝是否有红色丘疹)、看双脚(袜子边缘的脚背是否有皮疹)。摸额头是否发热,问家长”孩子昨天吃饭怎么样?有没有说嘴巴痛?“去年有位大班老师发现,平时爱啃指甲的壮壮突然不啃了,追问后才知道他说”手指痒痒”,一检查果然有早期皮疹。这种”观察细节”的意识特别重要。
日常清洁要”无死角、有频次”
玩具、桌椅、水龙头这些高频接触物,每天至少消毒2次(餐后和离园前)。我园的消毒流程是:先用清水擦拭去除表面污渍,再用含氯消毒液(浓度500mg/L)浸泡或擦拭,作用15-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特别要注意塑料拼图的缝隙、滑梯的扶手、厕所门把手这些”卫生盲区”。有次保育老师用棉签蘸消毒液清理拼图背面,结果真的擦出了可疑分泌物,及时避免了一次传播。
应急处理要”快、准、稳”
如果发现疑似病例,第一时间带到隔离室(需通风良好、与教室有一定距离),通知家长接走就医。同时记录该幼儿近3天的接触史(同桌、常一起玩的小伙伴),这些孩子要重点观察。用过的水杯、毛巾要单独煮沸15分钟,座位周围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重点擦拭。去年大班出现首例病例后,我们用荧光标记法测试消毒效果——在玩具上涂荧光剂,消毒后用紫外线灯照,发现某个玩具车的轮子内侧还有荧光,马上补消,这才彻底阻断了传播链。
(二)家长:家庭防护的”第一责任人”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在幼儿园有老师管,回家就放松了”,其实家庭才是防护的”最后一公里”。我遇到过太多案例:孩子在园里好好的,周末去了趟游乐场,摸了被污染的滑梯,回家没洗手就抓东西吃,周一就发病了。
接送环节的”隐形防护”
接送孩子时,家长自己也要注意卫生。别用手直接摸幼儿园的栏杆、晨检台,抱孩子前先在园门口的免洗消毒液处搓搓手。我见过有奶奶为了哄孩子,从口袋里掏出没包装的糖果直接塞嘴里——这种”甜蜜的风险”最危险,病毒可能就藏在糖果wrapper上。
家庭环境的”重点消杀”
孩子的餐具、水杯要专人专用,每天煮沸消毒(水开后15分钟)。毛绒玩具是病毒”温床”,每周用60℃以上热水浸泡清洗,或装袋密封放冰箱冷冻室24小时(低温能灭活部分病毒)。我家小侄女去年得手足口后,她妈妈把所有玩具都用紫外线消毒灯照了两小时,连沙发缝都用吸尘器吸了一遍,这才敢让她回家。
健康监测的”黄金48小时”
孩子回家后,家长要观察:是否突然不爱吃饭(可能是口腔痛)、是否总揉眼睛(可能是疱疹痒)、睡前是否频繁抓脚(皮疹早期会痒)。如果发现异常,别急着送园,先观察48小时。我有位家长朋友特别细心,孩子说”嘴巴里有小痘痘”,她用手电筒一照,发现上颚有针尖大的红点,马上带去医院,确诊后居家隔离,避免了传染全班。
(三)孩子:从小养成的”防护好习惯”
3-6岁的孩子虽然小,但完全能理解”讲卫生不生病”的道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