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学年第一学期
浙东北县域名校发展联盟(ZDB)
11月诊断测试髙三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集与文
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一样,鲁迅的白话文写作从一开始就与报刊这一媒介密切相关。他的文章,无论体式,多数是落笔后不久首先发表于报刊,而后再由他本人整理、编入不同文集的。在这样的写作和流通机制中,一篇文章往往会先后获得两处归属:首先以报刊为载体见于读者,其次作为某部特定文集里的文本出现。从报刊到文集,即使文本内容极少或毫无变化,但更大的文本语境(即“文章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理解,从而左右对单个文本的阐释方向。从作家的角度看,将曾经零散见于各种报刊的文章重新整理、结集出版,也是一个重要的再度创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给这一“文章群”赋予题名并写作序跋,作者可以重新建构一个意义空间,引导读者的理解方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向注重史料发掘,推崇通过阅读原始报刊进行实证研究,这自然值得强调与发扬。笔者在此关注的却是那些被日渐经典化的作品,从原刊“脱域”重新进入文集的过程。这也就相应地提示了研究一位现代作家的方式:普通读者“读文”,研究者则兼要“读集”。所谓“读文”,针对的是文本本身;所谓“读集”,强调的首先并非文本分析手段,而是视角的切换,即在“文章群”的视域里观照一篇作品,注意作家自编文集的过程。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仍要诉诸对文学内部问题的处理,因为在结集过程中,对意义空间发生关键作用的无非两件事一题名与序跋,皆可成为细读的对象。
就鲁迅而言,对其绝大部分自编文集都值得做上述两条路径的工作。以《坟》为例,这部文集有明显的设计色彩:后赋的一组序跋(《坟?题记》与《写在〈坟〉后边》)遥遥指向作者二十年前的文艺工作,将日本时期“生凑”的若干文章,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在“敌人”“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关联起来,并发明“中间物”一语描述自己的形象与心态。有趣的是,所谓“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在日后的阅读和研究中滑向一个极端:通过“掘坟”,学者确认了鲁迅成为鲁迅之前的一部分精神资源,在“埋葬”和“留恋”之间只保留了后者并令其不断发生作用。
希利斯?米勒特别注意到歌德和梅尔維尔作品里用到的一个譬喻,即“一根红线”。歌德在《亲和力》中对此有如下解释:
我们听说英国舰队有一条特殊的规定:皇家舰队的所有缆绳,从最粗的到最细的,在制作时都央进一根红线,使之贯穿其中。不论人们用什么办法都取不出来,除非把缆绳的每一股都拆散;哪怕最细的缆绳都由此可以证明它是属于皇家的。
在希利斯?米勒看来,所谓“一根红线”即“无所不在的统一性质的主题”。以这一譬喻观照鲁迅,会发现他的结集往往是一个逆向的工作:在不同文本中间重新织入这根“红线”,将本来散落的独立文本织成一个整体,并为其追述出一个“统一性质的主题”。与鲁迅相比,同时期的一些作家,编订作品集时往往显得匆忙且缺乏设计感,如郁达夫《沉沦》、郭沫若《女神》。但在鲁迅这里,题名或序跋并不仅仅是对文集主体部分的概括或延续,而是“点石成金”的工作,“副文本”在此意义上反倒成为文集的真正核心,超越了那些零散文章。
如果作为整体的文集可比拟为一件织物,那么以完成时态来看,“红线”(即主题)的存在状态大抵是差不多的。但当反向观审文集(即拆毁这件织物)时,不同的“红线”织法便会显现出来。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在起笔时,这根“红线”已经明确存在了:《秋夜》《狗?猫?鼠》分别刊发于《语丝》《莽原》时,所属的总题或所附的副题即是证据。而鲁迅其他多数集子,如与本文有关的《呐喊》,则是相反的状况。在研究者/读者方面,《野草》《朝花夕拾》这样的文本提出的挑战是辨认出那根“红线”,即在预先计划好的一系列写作中,找出那个贯穿首尾的主题(在鲁迅处往往十分隐晦):而对于另一类文本,则是将那根显而易见的“红线”从整体中抽离出来,在一个新的(实际上更为原始)语境中观照集与文的关系,从而重新建立阐释框架。在后一种状况中,文集的题名与序跋,作为文集主体的“副文本”,“是种种没有答案的问题的矿井”。
(摘编自邢程《“副文本”的倒错一一〈呐喊?自序〉与新文学的现代性》)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文章先刊于报刊再入文集,虽文本几乎不变,但“文章群”语境不同,作者需引导读者的理解,方可建立新意义空间。
B.后世对《坟》的解读偏重“留恋”早期思想,却忽略序跋中“埋葬”批判的意图,导致鲁迅“中间物”心态被片面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北京市延庆区初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现代文阅读理解几个常用的答题模板.docx
- 2025年高中语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 练习巩固(附答案).docx
- 202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插叙.docx
- 2025学年上海市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docx
- 2026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2026年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答题模板:语言类.docx
-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追寻开路精神,筑牢使命担当.docx
- 北京市房山区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北京市海淀区2025-2026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说“论辩”》3篇范文.docx
最近下载
- 反渗透计算,输入参数可自动计算.xlsx VIP
- 2025小红书保健行业白皮书.pptx VIP
- 字词梳理及运用-2023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pdf VIP
- 大班幼儿叙事讲述能力发展的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docx VIP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课件)——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VIP
-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规范ppt课件.ppt VIP
- 泰伯智库-时空智能技术与应用白皮书(2025).pdf
- 高密度沉淀池计算,输入参数可自动计算.xlsx
-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Unit-5-含答案.docx VIP
- 会计职业道德(第2版) 习题答案 王红云 .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