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与历史意义.docxVIP

宋代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与历史意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与历史意义

两宋三百余年间,见于史载的农民起义不下四百次,从川蜀的王小波、李顺到江南的方腊,从湖湘的钟相、杨幺到闽粤的陈峒,这些起义如星火燎原,贯穿了整个王朝的兴衰脉络。与秦汉“伐无道诛暴秦”、隋唐“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起义不同,宋代农民起义的口号里首次出现了“均贫富”“等贵贱”的明确诉求,斗争矛头直指财富分配与阶级差异。要理解这些起义为何集中爆发,又为何呈现出独特的历史特征,需从社会结构的深层矛盾说起。

一、宋代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多重压迫下的生存绝境

(一)经济根源:土地兼并与赋税苛重的双重绞杀

中国古代农民的核心诉求始终围绕“土地”展开,宋代却推行了“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特殊政策。自中唐均田制瓦解后,土地买卖逐渐合法化,到了宋代,官僚、豪强、寺观通过“典卖”“强占”“请射”等手段疯狂圈地。史载北宋中期,占人口不到百分之五的官户、形势户(地方豪强),占据了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耕地,而占人口六成的自耕农,实际拥有的土地不足一成。更残酷的是,土地兼并并未因王朝更迭而缓解——南宋初年,秦桧一家占田“数万亩”,大将张俊的田产“岁收租米六十万斛”,相当于十万农户一年的口粮。

土地集中直接导致“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但真正压垮农民的是附着在土地上的赋税体系。宋代赋税分“正税”与“杂税”,正税是夏秋两季的“两税法”,看似按田亩征收,实则豪强通过“诡名挟佃”“飞洒田亩”等手段隐匿田产,将税负转嫁到自耕农身上。杂税更是名目繁多:“支移”要求农民自己将粮食运到边境,往返数百里的脚力钱远超粮价;“折变”把实物税折成现钱,官府随意定价,丰年谷贱时农民卖十石粮才能完税;“和买”“和籴”名义上是公平交易,实则“不支价钱,白行科取”,连司马光都感慨“民间所输,较旧数不啻三倍”。

货币经济的发展原本是宋代的亮点,却成了压在农民身上的另一块石头。北宋每年铸铜钱百万贯,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钱荒”导致“谷贱伤农”。农民收获时急着卖粮换钱完税,粮价被压到成本价以下;青黄不接时又得借高利贷买粮,利率高达百分之百甚至更多。江西一带曾流传民谣:“春借一斗粟,秋还三斗米;秋还三斗米,春卖半亩田。”半亩田卖完,就只能给地主当佃户,而佃农的地租普遍是“主客分收”,即收成的五成到七成归地主,遇上灾年还要“加租”“夺佃”。

(二)政治根源:官僚腐败与基层失序的系统性崩溃

经济剥削的背后,是政治制度的全面失效。宋代官僚体系号称“重文抑武”“分权制衡”,实际却滋生出空前的腐败。官员任期短则数月,长不过三两年,形成“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腐生态。地方官上任后,首先要“理旧债”——为了谋得职位,他们往往向京官行贿“公使钱”;其次要“攒新资”——通过征收“羡余”(超额赋税)向上级表功。至于民生疾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的戒石铭,在现实中不过是块刻字的石头。

比“官贪”更可怕的是“吏横”。宋代实行“官与吏分途”,官员多是科举出身的文人,不熟悉具体政务,实际办事的是世袭的胥吏。这些“刀笔小吏”把持着户籍、赋税、诉讼等关键事务,盘剥手段令人发指:征收赋税时,他们私改簿册,“小民有田三亩,而文书作十亩”;处理诉讼时,“有理无钱莫进来”,连范仲淹都见过“贫者举家受刑,富者满意而归”的荒诞景象。更绝的是“摊逃”——某户农民逃亡后,官府不仅不减免其赋税,反而将逃户的税负摊派给邻里,导致“一人逃而举家及邻人共偿之,牵联既广,逃者愈多”的恶性循环。

基层治理的失效还体现在“保甲法”的异化。原本用于“防盗贼、备戎狄”的保甲制度,到了地方上成了压迫工具。保长、甲头由富户担任,他们借催税之名,“持杖入民家,鸡豚狗彘,搜索无遗;斧锯刀锥,劫取皆尽”。湖南地区曾发生这样的事:某甲头催税时,见农户家只有老妇和病儿,竟将病儿扔进水缸逼老妇借钱,最终导致母子投河自尽。类似的惨剧不断上演,农民们“欲守田业而租税太重,欲离乡井而生路已绝”,除了揭竿而起,再无他法。

(三)军事根源:冗兵政策与边患压力的叠加转嫁

宋代“积贫积弱”的标签,很大程度上源于“冗兵”问题。为防止武将专权,宋太祖定下“养兵弥乱”的国策,每逢灾年就招募流民入伍,军队数量从开国时的20万激增到仁宗朝的125万。养兵成本占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这些军费从何而来?最终还是落到农民头上——“身丁钱”“免役钱”“青苗钱”等新税目,本质上都是“养兵税”。

边患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负担。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蒙古对抗,战争期间的“括田”“征役”“借粮”让农民苦不堪言。宋辽战争时,河北地区“丁壮尽于转输,膏血竭于犒赏”,十户人家中九户破产;宋金战争期间,江淮一带“民被征发,不暇耕耨,禾稼蹂践,牛畜驱掠,无复遗种”。更讽刺的是,军队战斗力却因“更戍法”(将领频繁调换)、“将从中御”(皇

文档评论(0)

134****2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