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中艺术古印度艺术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地理与文明背景的艺术投射演讲人

2025高中艺术古印度艺术课件

引言:当恒河的风拂过千年艺术的轮廓

作为一名深耕艺术教育十余年的教师,我始终相信:艺术是文明的基因图谱,每一笔线条、每一尊雕塑、每一处建筑,都是古人写给后世的密码信。今天我们要打开的这封“密码信”,来自南亚次大陆——古印度。这里诞生过印度河文明的神秘印章,见证过阿育王时代佛教艺术的璀璨,孕育过印度教神庙的繁复美学,更在全球化浪潮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文化辨识度。对于高中阶段的同学们来说,了解古印度艺术不仅是认知世界艺术史的重要一环,更是通过艺术理解文明交融、宗教演变与人性表达的绝佳窗口。接下来,让我们沿着时间的脉络,从印度河文明的原点出发,一步步揭开古印度艺术的神秘面纱。

一、文明的原点:印度河文明的艺术雏形(约公元前2600-前1900年)

011地理与文明背景的艺术投射

1地理与文明背景的艺术投射古印度文明的核心区位于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这里曾是与两河文明、黄河文明并立的早期大河流域文明。干旱的气候、周期性泛滥的河流,以及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北依喜马拉雅山脉,西接伊朗高原,东临德干高原),塑造了古印度人对自然既敬畏又依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最早便投射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当我们在博物馆中凝视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遗址出土的“舞女”青铜像(高约10.5厘米)时,会发现她的右手腕戴着25只细细的金属镯子,左手臂也有4只,身体微微前倾,右胯轻提,脚趾自然弯曲,甚至连发辫的走向都清晰可辨。这尊仅存于方寸之间的雕塑,不仅展现了4500年前高超的失蜡铸造技术,更让我们看到了古印度人对人体动态与装饰细节的敏锐观察。

022印章与符号:最早的“艺术+功能”实践

2印章与符号:最早的“艺术+功能”实践在印度河文明的考古发现中,最令人着迷的当属2000余枚刻有动物与符号的皂石印章。这些印章大小约2-3厘米见方,表面雕刻着独角兽、公牛、大象等动物,以及至今未被完全破译的“印度河文字”。其中最著名的“兽主印章”(PashupatiSeal)中央刻有一位盘坐的男性,头戴角冠,周围环绕犀牛、大象、老虎、水牛四种动物,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印度教湿婆神的早期形象。这些印章的功能可能是商业标识、宗教信物或身份象征,但从艺术角度看,其线条的简练与构图的平衡已达到惊人高度——动物的肌肉轮廓用流畅的弧线勾勒,独角兽的鬃毛以锯齿线表现动感,文字符号与图像的比例经过精心设计,几乎没有冗余。正如我在大英博物馆第一次见到这些印章时的震撼:方寸之间,竟能承载如此丰富的信息与美感,这或许就是艺术最原始的力量——用最小的载体传递最大的意义。

二、宗教的光芒: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5世纪)

031从“无像崇拜”到“造像运动”:佛教艺术的转型

1从“无像崇拜”到“造像运动”:佛教艺术的转型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后,最初的400年间遵循“无像崇拜”传统,认为佛陀的精神不可具象化,因此艺术表现多以“象征符号”替代,如法轮(代表佛法)、菩提树(代表悟道)、足迹(代表佛陀行迹)等。这一传统在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期被打破——作为第一位统一印度次大陆的君主,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并通过大规模建造窣堵波(Stupa,佛塔)、支提(Chaitya,佛殿)和毗诃罗(Vihara,僧院)来传播教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桑奇大塔(SanchiStupa),这座高16.5米、直径36.6米的半球形建筑,外层覆盖着精美的浮雕,内容多为佛陀本生故事(如“舍身饲虎”“九色鹿王”)和佛传故事(如“诞生”“悟道”)。

042犍陀罗与马图拉:两种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2犍陀罗与马图拉:两种风格的碰撞与融合公元1-5世纪,随着贵霜帝国的崛起,佛教艺术迎来了“造像运动”的高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犍陀罗艺术(GandharaArt)与马图拉艺术(MathuraArt)**两大流派。

犍陀罗艺术:诞生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这里曾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希腊化文化遗存地。因此,犍陀罗佛像融合了希腊雕塑的写实风格与佛教精神:佛像高鼻深目、波浪状卷发(类似希腊阿波罗神像),身披通肩式袈裟(衣纹如希腊长袍的垂坠感),面部表情宁静而庄严。我曾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见过一尊犍陀罗时期的佛陀立像,其右手施“无畏印”,左手自然下垂,衣纹的处理甚至能让人感受到布料的重量——这种将神性与人性结合的手法,正是希腊艺术“模仿自然”理念与佛教“慈悲普度”思想的完美融合。

2犍陀罗与马图拉:两种风格的碰撞与融合马图拉艺术:发源于印度中北部的马图拉地区,更强调本土文化基因。这里的佛像多用本地红砂岩雕刻,体型圆润饱满,面部轮廓柔和,眼睛半闭(象征冥想状态),袈裟薄如蝉翼(凸显身体的立体感)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