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燮和胃安方临床应用报告
一、引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则百病由生。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精神压力增大等因素,脾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为常见。此类疾病常表现为胃脘痞满、嘈杂不适、纳呆食少、嗳气泛酸、神疲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吾师秦老(秦某某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数十载,对脾胃病的诊治有着深厚的造诣,尤擅从“肝脾不和,脾胃虚弱,痰湿中阻”立论,创制“燮和胃安方”,用于临床,每获良效。为更好地推广应用吾师经验,现将该方的临床应用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二、处方组成与方解
(一)处方组成
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姜半夏、炒枳壳、香附、炒白芍、佛手、炒谷芽、炒麦芽、生姜、大枣。
(注: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因素灵活调整,此处从略,临床应用时当遵医嘱。)
(二)方解
本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健脾益气,顾护后天;合以二陈汤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方中太子参性平味甘,益气健脾,养胃生津,为君药,补而不燥,宜于脾胃虚弱之证。炒白术甘温,健脾燥湿;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二者共为臣药,助君药健脾益气,渗湿以助运化。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二者合用,增强燥湿和胃、理气化痰之功,为臣药。炒枳壳行气宽中,消胀除痞;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二药相合,一升一降,调畅中焦气机,使气机条达,痞满自除。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香附相伍,疏肝柔肝并举,使肝木条达而不横逆犯胃。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其性平和,理气而不伤阴。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助脾胃运化水谷。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引。
全方共奏健脾益气、疏肝和胃、燥湿化痰、理气消痞之效,针对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湿中阻所致的胃脘痞满、纳呆食少等症,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共达“燮和胃安”之的。
三、适应症与辨证要点
(一)适应症
1.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症状,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者。
2.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中度)见上述证候者。
3.胃食管反流病属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证者。
(二)辨证要点
1.主症: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嗳气频作。
2.次症:神疲乏力,肢体倦怠,或恶心欲呕,或嘈杂泛酸,大便溏薄或不爽。
3.舌脉: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细弱或弦细。
4.核心病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湿中阻,气机逆乱。
四、用法与注意事项
(一)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常规浸泡药物约30分钟,用水量以淹没药材为宜,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煮20-30分钟,取药液约300ml;加水再煎,取药液约200ml。两次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饭后半小时服用为佳。
(二)注意事项
1.服药期间,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忌暴饮暴食,戒烟酒。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刺激。
3.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助脾胃运化。
4.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5.服药后若出现不适或症状无改善,应及时复诊调整方药。
五、临床应用举隅
案例一: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证)
患者张某,男,年过半百,主诉胃脘痞闷不适反复发作三月余,食后尤甚,伴嗳气,神疲乏力,纳食不馨,大便溏薄,每日2-3行。舌淡胖,苔白腻,脉细滑。曾服用多潘立酮等西药,效果不佳。辨证为脾胃虚弱,痰湿内阻。治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予燮和胃安方加减:太子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10g,姜半夏9g,炒枳壳9g,香附9g,炒白芍12g,佛手9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藿香10g(后下),砂仁6g(后下),生姜3片,大枣3枚。服药7剂后,胃脘痞闷减轻,食欲改善,大便成形。原方去藿香、砂仁,继服14剂,诸症基本消失。随访三月,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年过半百,脾胃渐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故见胃脘痞闷、纳呆便溏等症。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二陈汤合藿香、砂仁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枳壳、香附、佛手行气消痞;谷芽、麦芽消食开胃。药证相符,故收效显著。
案例二: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证)
患者李某,女,青年,主诉胃脘胀闷疼痛,连及两胁,情绪不舒时加重,伴嗳气频作,嘈杂泛酸,纳差,神疲乏力,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为肝胃不和,脾胃气虚。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予燮和胃安方加减:太子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2g,炙甘草5g,陈皮10g,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