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安徽艺术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安徽艺术史学考研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徽州(古称新安)地区的绘画流派,以渐江(弘仁)、查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代表,史称“新安四家”。该派画家多为遗民,借山水抒发亡国之痛与隐逸情怀,艺术上宗法元人倪瓒、黄公望,注重师法黄山、白岳等家乡实景,形成“疏淡冷寂、清刚峻拔”的风格特征。其作品构图简洁,用笔清劲,墨色淡远,既承文人画传统,又具鲜明地域特色,对清代江南画坛影响深远,与“黄山画派”有交集但更强调文化身份的认同。

2.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指徽州地区传统建筑装饰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三种工艺,是明清时期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砖雕多施于门楼、八字墙,题材涵盖戏曲故事、吉祥纹样、山水园林,刀法细腻,层次分明;木雕常见于梁架、隔扇、栏杆,内容包括人物、花鸟、博古,技法有深雕、透雕、圆雕,注重与建筑结构的融合;石雕多用于台基、柱础、抱鼓石,风格浑厚古朴,常见狮子、麒麟、松竹等图案。三雕不仅体现徽州工匠的技艺水平,更承载了徽商文化、程朱理学的价值观念,是研究明清徽州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3.谢赫六法

谢赫六法是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品评标准,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具体为:“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指作品整体的精神气质与生命力;“骨法用笔”强调线条的力度与书法性;“应物象形”要求造型准确;“随类赋彩”指色彩与对象属性的契合;“经营位置”即构图布局;“传移模写”涉及临摹与学习传统。六法体系将创作、品评、鉴赏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基础,后世虽有发展,但核心框架沿用至今。

4.青铜器饕餮纹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又称兽面纹,特征为正视的兽面,双眼突出,鼻梁居中,两侧有眉、耳、角,嘴部多为咧口露齿状,部分纹样有躯干或爪足。其起源可追溯至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商代早期初步形成,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为鼎盛期,西周中期后逐渐简化。关于饕餮纹的含义,学界有“图腾说”“恐惧说”“神权象征说”等解释,普遍认为其是巫师沟通天地的媒介,体现了商代“尊神重鬼”的宗教观念,同时作为礼器装饰,强化了青铜器“明贵贱、别等级”的社会功能。

5.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活跃于苏州(古称吴门)的绘画流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史称“明四家”。该派崛起于院体画与浙派衰微之际,继承元四家文人画传统,融合南宋院体技法,题材上多表现江南山水、文人雅集,风格上或沉雄浑厚(沈周)、或秀雅清润(文徵明)、或刚柔相济(唐寅)、或工笔重彩(仇英),形成“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范式。吴门画派的兴盛与苏州经济繁荣、文人阶层壮大密切相关,其艺术主张强调“以画为乐”“以画寄情”,推动了明代文人画的复兴,对晚明及清代绘画影响深远。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宋代院体画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画家。

宋代院体画指宫廷画院画家的作品,其艺术特征可概括为三点:其一,题材上强调“应制”与“纪实”,涵盖花鸟、山水、人物,如宋徽宗时期的《瑞鹤图》记录祥瑞,《听琴图》描绘宫廷雅集;其二,技法上追求“形似”与“格法”,花鸟画工笔重彩,注重羽毛、花瓣的质感(如赵佶《芙蓉锦鸡图》);山水画严谨工整,郭熙《早春图》以“三远法”构建空间;人物画线条流畅,李公麟创“白描”技法(《维摩演教图》);其三,审美上融合“富贵气”与“文人趣”,既符合皇家审美趣味(如黄居寀《山鹧棘雀图》的富丽),又受文人士大夫影响(如崔白《双喜图》的生动野趣)。代表画家包括北宋的郭熙、李公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南宋四家”),其中马远“一角”、夏圭“半边”的构图,开创了院体山水的新范式。

2.分析明清时期徽州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明清徽州建筑装饰艺术(如三雕、彩绘、题额)是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其文化内涵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宗法伦理的具象化。门楼上的“二十四孝”砖雕、厅堂内的“耕读传家”木雕,通过图像传递程朱理学“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天井“四水归堂”的设计,象征家族财气汇聚,强化宗族凝聚力。其二,徽商精神的映射。富商宅第的“商”字门、“元宝”形柱础,隐喻财富追求;木雕中的“渔樵耕读”题材,既表现对士大夫身份的向往,又隐含“以商养文”的人生策略。其三,地域审美与自然观的结合。砖雕的浅浮雕与徽州粉墙黛瓦的素净相协调,木雕的透雕工艺适应潮湿气候;装饰题材中的松竹梅兰、山水小品,反映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黄山、新安江的地理环境相呼应。

3.试述中国书法史上“篆隶之变”的过程及其意义。

“篆隶之变”指汉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变,始于战国晚期,完成于东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