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石材泛碱工艺通病防治指南
在建筑装饰行业摸爬滚打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因石材泛碱导致的”翻车现场”——本该高端大气的大理石墙面,完工半年后冒出成片白霜;精心挑选的花岗岩地面,一场雨后像蒙了层灰雾;就连客户反复强调要”历久弥新”的景观雕塑,也因泛碱变得斑驳不堪。这些问题不仅让施工方头疼,更让业主寒心。今天咱就掏心窝子聊聊这”石材顽疾”,从病根到疗法,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
一、先认”症”:泛碱是什么?有啥危害?
泛碱,行内人也叫它”水白”或”析盐”,简单说就是石材里的可溶性盐碱跟着水分”搬家”到表面,水分蒸发后留下的白色结晶。您要是仔细观察过,会发现这些白痕形态不一:有的像蛛网状裂纹,有的是片状污渍,严重时甚至会在石材表面形成粉末状堆积。
这毛病看着是”面子问题”,实际藏着大隐患。首先影响美观,再好的石材纹理都会被白霜盖住,尤其米黄、浅灰这类浅色石材最明显;其次损伤结构,反复的盐碱结晶会撑大石材孔隙,时间久了表面会粉化、起砂,手摸上去能蹭下白灰;更麻烦的是”反复发作”,只要根源没断,今天擦掉明天又冒出来,成了甩不掉的”牛皮癣”。
我去年做过个酒店大堂项目,业主特意从福建调了一批特级灰木纹大理石,铺贴时工人图省事没做防护。结果验收时还好好的,开业三个月后墙面开始冒白点,后来连成一片,业主差点要我们赔重新装修的钱。这事让我深刻意识到:泛碱不是小问题,必须从源头防起。
二、深挖”病根”:泛碱是怎么”长”出来的?
要治泛碱,得先明白它的”成长路径”。简单来说就是”盐+水+通道”——石材或粘结材料里有可溶性盐分(“盐”),环境里有水分(“水”),石材内部的孔隙和微裂纹(“通道”)让盐水能自由移动。这三个条件凑齐了,泛碱就找上门。具体拆开来看,主要有三大类诱因:
(一)材料本身的”隐患库”
石材自带盐分:天然石材在形成过程中会吸附土壤或矿脉里的可溶性盐(像碳酸钙、硫酸钠这些),尤其是火山岩、砂岩这类孔隙率高的石材,自带的”盐分库存”更多。我曾检测过一批广西产的红砂岩,每公斤石材里可溶性盐含量能达到3.2克,是花岗岩的5倍多。
粘结材料的”盐源”:咱们常用的水泥、粘结剂里本身就有碱性物质(比如水泥里的氢氧化钙),施工时如果水灰比没控制好(水加太多),这些碱性物质就会溶解在水里,变成泛碱的”原料”。之前有个项目用了标号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结果养护期刚过就开始泛碱,后来检测发现水泥里的游离氧化钙含量超标了15%。
辅助材料的”隐形贡献”:像填缝剂、背胶这些辅助材料,如果选了劣质产品,里面可能含大量可溶性钠盐、钾盐。我见过最夸张的是某品牌填缝剂,泡在水里24小时后,溶液电导率能达到1200μS/cm,这种材料用在石材缝隙里,简直是给泛碱”开小灶”。
(二)施工过程的”助推器”
湿贴工艺的”水分失控”:现在很多项目为了省成本还是用湿贴法(水泥沙浆粘贴),如果施工时水灰比过大(比如有的工人为了好施工,水加得比标准多30%),或者养护期没及时覆盖(让水分蒸发太快),水泥里的碱性物质就会随着水分往上”跑”,在石材表面结晶。我之前跟过一个小区外墙项目,工人为了赶工期,铺贴后第二天就拆了养护膜,结果一周后整片石材都泛碱了。
界面处理的”偷工减料”:石材背面的防护处理是关键一步,但很多施工队图省事不做,或者只刷一遍防护剂。我检查过不少工地,有的防护剂涂刷不均匀,石材边缘根本没刷到;有的用了便宜的有机硅防护剂,刚刷完挺亮,三个月后就失效了。去年有个别墅项目,业主坚持要做六面防护,结果整个项目两年了都没泛碱,和隔壁没做防护的小区形成鲜明对比。
缝隙处理的”漏洞百出”:石材缝隙如果没填实,或者填缝剂和石材热胀冷缩系数不匹配,就会形成”渗水通道”。下雨天雨水顺着缝隙渗进去,把石材里的盐分泡出来,天晴后水分蒸发,盐分就留在表面。我修过一个景观水池边的石材,就是因为填缝没压实,每次下完雨边上就一圈白霜。
(三)环境因素的”催化剂”
高湿环境的”推波助澜”:南方梅雨季、地下室、卫生间这些湿度大的地方,石材表面容易凝结水汽,相当于持续给盐分溶解提供”溶剂”。我在杭州做过个项目,业主把石材用在北向的连廊里,那边常年湿度80%以上,结果泛碱速度比室内快了三倍。
温差变化的”加速循环”:白天温度高,石材孔隙里的水分蒸发,盐分被带到表面;晚上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又渗入孔隙,溶解新的盐分。这种”蒸发-渗透”的循环一天能进行好几次,相当于不断”提纯”表面的盐分。北方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很多项目就是这时候开始集中泛碱的。
酸雨的”化学助攻”:现在空气污染导致雨水pH值偏低(有的地方能到4.5),酸性雨水渗入石材后,会和里面的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的硫酸钙、硝酸钙,这些新生成的盐分更容易随水迁移。我测过被酸雨侵蚀过的石材,可溶性盐含量比正常石材高了2-3倍。
三、精准”下药”:从预防到治理的全流程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