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太阳能研究员)太阳能研究试题及答案
2025年太阳能研究员专业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哪种缺陷态调控策略最有利于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Voc)?
A.引入卤素空位补偿剂
B.表面修饰长链有机铵盐
C.体相掺杂镧系金属离子
D.界面插入二维钙钛矿缓冲层
答案:B
解析:长链有机铵盐(如PEAI)通过钝化钙钛矿表面的悬挂键和未配位Pb2+缺陷,减少表面复合中心,直接提高载流子收集效率,从而显著提升Voc。卤素空位补偿剂(A)主要改善短路电流(Jsc);镧系掺杂(C)更多影响载流子迁移率;二维缓冲层(D)侧重界面能级匹配。
2.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中,本征非晶硅(a-Si:H)钝化层的最佳厚度范围是?
A.1-3nm
B.5-10nm
C.15-20nm
D.25-30nm
答案:A
解析:HJT电池的本征a-Si:H层需在硅片表面形成完整钝化层,同时避免因厚度过大导致的光吸收损耗和载流子隧穿阻力增加。实验表明,1-3nm厚度既能有效钝化悬挂键(降低界面态密度至101?cm?2以下),又不显著影响载流子传输。
3.用于光谱转换的上转换材料(Up-conversion)通常需要哪种关键特性?
A.宽吸收带覆盖红外区域
B.高荧光量子产率(90%)
C.长寿命激发态(1ms)
D.与钙钛矿带隙(1.5-1.6eV)匹配的发射波长
答案:C
解析:上转换材料需通过多光子吸收将低能光子(如红外)转换为高能光子(如可见光),这要求材料具有长寿命激发态以积累足够能量完成双光子吸收过程。宽吸收带(A)是下转换材料的需求;高量子产率(B)受限于多光子过程难以实现;发射波长(D)需匹配硅电池(1.1eV)或钙钛矿电池的吸收边。
4.下列哪项技术最可能将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实验室效率突破30%?
A.引入FAPbI?/MAPbBr?梯度组分
B.采用反式(p-i-n)器件结构
C.开发带隙1.2eV的窄带隙钙钛矿
D.表面沉积原子层沉积(ALD)氧化铝钝化层
答案:C
解析:单结电池效率受Shockley-Queisser极限限制,带隙1.1-1.4eV的材料理论效率最高。当前主流钙钛矿带隙约1.5-1.6eV,若开发带隙1.2eV的窄带隙钙钛矿(如通过Sn/Pb混合或新型阳离子设计),可更接近最佳带隙(1.34eV),理论效率可从~33%(1.5eV)提升至~35%,突破30%实验室效率。
5.光伏-热联用(PV-T)系统中,哪种集热流体最适合高温(150℃)场景?
A.去离子水
B.乙二醇水溶液
C.导热油(如二苄基甲苯)
D.相变材料(如石蜡)
答案:C
解析:高温场景需流体具有高沸点(300℃)和低挥发性。导热油(如二苄基甲苯沸点390℃)在150℃下稳定,适合作为高温集热流体;去离子水(A)在100℃沸腾,需加压但易腐蚀;乙二醇(B)沸点约197℃,但高温下易氧化;相变材料(D)主要用于热量存储,非循环流体。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全钙钛矿叠层电池(All-perovskiteTandem)实现电流匹配的关键技术路径。
答案:全钙钛矿叠层电池需顶电池(宽带隙,~1.8-1.9eV)与底电池(窄带隙,~1.2-1.3eV)的光电流相等(J_top=J_bottom),否则效率受限于电流较小的子电池。关键技术路径包括:
(1)组分工程:通过调节顶电池卤族元素比例(如增加Br?含量提升带隙)和底电池Sn/Pb比例(增加Sn2+降低带隙),优化子电池吸收光谱;
(2)厚度调控:在保持顶电池足够光吸收的前提下(避免底电池被遮挡),通过减薄顶电池活性层(300nm)或增厚底电池(800nm)平衡光电流;
(3)中间连接层设计:采用高透明、低电阻的复合层(如SnO?/ITO或PTAA/Ag纳米线),减少光损耗并确保载流子高效传输;
(4)光谱管理:在电池表面沉积减反膜或波长选择性透射层,增强底电池对红外光的吸收(如1000-1200nm波段)。
2.对比PERC(钝化发射极及背局域接触)与HJT电池的钝化机制差异,并说明HJT低温工艺的优势。
答案:钝化机制差异:
-PERC:背表面通过Al?O?(负电荷)或SiO?(场钝化)与SiN?(氢钝化)的组合,实现对硅片背表面悬挂键的化学钝化(氢原子饱和)和场钝化(固定电荷排斥少数载流子);
-HJT:本征非晶硅(a-Si:H)层通过共价键与晶体硅(c-Si)表面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