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拐卖安全教育课件文库.pptVIP

防拐卖安全教育课件文库.ppt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防拐卖安全教育课件文库

第一章拐卖儿童的严峻现实

2024年全国拐卖儿童案件统计案件现状根据公安部门统计数据,全国每年接到数千起儿童失踪报告,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拐卖犯罪。尽管公安机关持续开展团圆行动等专项打击活动,拐卖案件仍呈现一定的高发态势,需要全社会保持高度警惕。受害群体特征统计显示,受害儿童多集中在学龄前(3-6岁)及小学低年级(7-9岁)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黑色产业链拐卖案件背后隐藏着组织严密的犯罪网络,从踩点、拐骗、运输到销赃,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触目惊心跨区域作案犯罪团伙常采取跨省、跨地区作案方式,增加了侦破难度和救援时间成本持续打击

案例回顾:小芳被拐事件1事件发生7岁女孩小芳是某小学二年级学生,某日下午放学后独自走在回家路上,被一名假扮妈妈朋友的陌生女子以你妈妈让我来接你为由诱骗上车2家长报警小芳未按时到家,家长立即联系老师确认情况后,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并提供孩子详细信息和照片,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3警方侦破公安机关启动应急预案,通过调取沿途监控、发布协查通报,多警种联动追踪,在嫌疑人试图转移孩子时成功拦截4成功解救历时3天72小时的紧急搜救,小芳安全获救并与家人团聚。案件揭示了拐卖手法的隐蔽性和狡猾性,更凸显了快速反应的重要性

生命的守护,刻不容缓每一个孩子的安全,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守护。从家庭教育到社会防范,从个人警觉到制度保障,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

第二章拐骗者的惯用伎俩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了解拐骗者常用的犯罪手法,是帮助儿童识别危险、提高警惕的关键。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儿童的天真、好奇和信任心理,采用多种伪装和诱骗手段。本章将详细揭示这些惯用伎俩,帮助孩子和家长建立防范意识。

伎俩一:伪装身份假扮快递员穿着快递制服,谎称给家长送包裹,诱骗孩子开门或跟随前往家长单位签收冒充警察穿戴类似警服,声称你爸爸出事了或需要配合调查,制造紧张气氛迫使孩子跟随扮演老师自称是学校新老师或代课老师,以老师让我来接你为由,利用孩子对教师的信任感假装熟人声称是爸爸妈妈的朋友、同事或亲戚,编造你妈妈让我来接你等谎言骗取孩子信任防范要点:教育孩子记住:真正的熟人一定能说出家长姓名、暗号或具体细节。任何陌生人说你妈妈让我来接你,都要先打电话确认!

伎俩二:利用同情心假装求助常见话术揭秘小朋友,我迷路了,你能带我去找XX地方吗?我的小狗走丢了,你能帮我一起找找吗?就在前面不远。我手机没电了,能借你的手机给我打个电话吗?我搬不动这个箱子,你能帮叔叔/阿姨搬一下吗?心理陷阱分析犯罪分子深知儿童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天性,故意制造需要帮助的假象。一旦孩子放松警惕跟随前往偏僻地点,就会陷入危险境地。这类手法特别狡猾,因为它利用了我们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美德,让孩子在做好事和保护自己之间产生困惑。教给孩子的原则帮助他人是美德,但儿童没有能力帮助成年人。成年人遇到困难应该找其他成年人或警察帮忙,而不是向孩子求助。任何成年人向儿童求助,本身就不正常!

伎俩三:威逼利诱食物诱惑用糖果、巧克力、冰淇淋等儿童喜爱的零食诱骗,或以叔叔车上有更多好吃的为借口引诱孩子上车玩具吸引展示新奇玩具、电子游戏机或热门玩偶,承诺跟我走就送给你或我家里有更多玩具电子产品以手机游戏、平板电脑等吸引儿童注意,趁孩子沉迷时带离安全区域威逼恐吓手段制造恐慌你弄坏了我的东西,必须跟我去赔偿!利用孩子害怕犯错的心理进行胁迫假冒权威你违反了规定,必须跟我去警察局!冒充执法人员恐吓儿童恐吓威胁不跟我走就告诉你爸妈/老师!或直接使用暴力威胁

误区警示:外表不能判断好坏危险的刻板印象许多家长和儿童存在一个严重误区:长得和善、面带微笑的就是好人,凶神恶煞的才是坏人。这种基于外表的判断极其危险!真实案件统计显示,拐卖儿童的犯罪分子往往刻意伪装成和蔼可亲的形象,甚至有些看起来像慈祥的爷爷奶奶。他们深知如何获得儿童信任,外表越无害越容易得手。女性罪犯比例上升近年来数据显示,女性参与拐卖犯罪的比例明显上升。许多家长放松了对中年妇女的警惕,认为阿姨不会是坏人,这正中犯罪团伙下怀。女性罪犯更容易接近儿童,尤其是在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孩子和家长的防备心理较低,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正确的安全观念不以貌取人,对所有陌生人保持必要的警惕,无论对方性别、年龄、穿着或外表如何。判断是否安全,不看外表,看关系——只有家长明确告知的、认识的人才是熟人。

陌生人给的糖果不要吃不接受陌生人的任何物品包括食物、饮料、玩具、礼物等,无论对方如何友好不跟随陌生人去任何地方即使对方说爸爸妈妈让来接,也要先电话确认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不告诉对方家庭住址、父母电话、学校名称等信息

第三章儿童自我保护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文档评论(0)

scj11221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