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VIP

2026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上学期月考2联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时间共计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0*3=60分)

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商朝时,卜辞所见“殷”与“外”的概念相对,商王朝对于地方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周朝“四方”指诸侯国,“王畿”地区与“四夷”相对,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的同时仍具有很大自治性。这表明商周时期()

A.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B.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

C.宗法血缘关系的松弛D.井田制度影响力仍大

3.中国古代某项土地制度的经营方式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对于材料中提到的土地制度,解释不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是该制度废除的标志

B.以分封的方式来进行土地分配

C.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D.土地国有制不得随意买卖土地

4.据记载,战国时期“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据此可知,当时()

A.商业发展加剧了社会分化B.手工生产是致富主要手段

C.户籍制度有利于农业发展D.不同行业间矛盾冲突尖锐

5.西周时期的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大部分务农、从军。至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成为具有游动性质的士人,主要延续文事的传统,或仕宦,或教学。这一现象()

A.强化了封建贵族的统治B.缘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C.反映了阶级结构的变化D.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6.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7.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该时期是()

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

8.有学者认为,“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该学者意在强调()

A.统一与分裂不断交替出现B.分裂都是历史发展的倒退

C.只有中国历史才有大一统D.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9.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10.“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11.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政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

12.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1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A.深受儒家影响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D.意在托古改制

14.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

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h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个人会员请填写与您文档内容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昵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