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演讲稿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我去年秋天的经历。在北京郊区的香山脚下,有一处不常被游客注意的墓地,那里长眠着一位名叫“小萝卜头”的烈士——宋振中。他牺牲时只有8岁,身高却不足1米,因为长期在狱中营养不良,身体瘦弱得像个“小萝卜”。墓碑旁的照片里,他睁着一双清澈的大眼睛,手里攥着一支用磨尖的铅笔头画的画——画里有窗外的阳光、铁栏杆外的自由,还有一张模糊的爸爸妈妈的脸。那天,我站在他的墓前,秋风吹过香山的红叶,沙沙作响,像极了80多年前重庆白公馆里,那个小男孩在狱中悄悄教妈妈认字的声音。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今天谈论“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无数像“小萝卜头”一样的普通人,用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光、最滚烫的热血,甚至还没来得及绽放的青春,为我们铺就的道路。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回到那些风雨如晦的年代,去看看那些被我们名字铭记的先烈,听听他们藏在时光里的故事,然后再思考:在今天,我们该如何接过他们递来的火炬,让爱国精神真正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血脉里。
一、烽火岁月里的“赤子之心”:他们用生命写就“爱国”的定义
1935年,长征路上的湘江江面,浮尸遍野。红军战士谢今古在渡江时,为了掩护战友,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腹部,肠子流了出来。他咬着牙,用绑腿把伤口缠紧,继续举着枪向对岸冲。倒下前,他对战友说:“告诉毛主席,红军一定能过江!”后来,战友们在清理战场时,在他紧握的手心里,发现了一张被鲜血浸透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我想家,但更想看到新中国。”
这样的故事,在那段岁月里,每天都在发生。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但当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时,平凡的生命就迸发出不平凡的力量。
李大钊先生在绞刑架前,面对敌人的枪口,平静地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他38岁牺牲时,家中一贫如洗,唯一的遗产是几本写满批注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他本可以做一个安稳的教授,却选择在黑夜里点燃火把,照亮中国前行的路。
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时,受尽了酷刑。敌人用竹签钉他的手指,用辣椒水灌他的鼻孔,可他依然在信中描绘着他心中的中国:“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他牺牲时,年仅36岁,没能亲眼看到他“可爱的中国”,但他笔下的“中国”,如今正以他无法想象的方式,屹立于世界东方。
还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她面对敌人的铡刀,只说了16个字:“怕死不当共产党!”她牺牲时,只有15岁,比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还要年轻。她的血,染红了山西文水的土地,也染红了我们心中的信仰。
这些名字,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当我们真正走进他们的故事,会发现:爱国,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豪言壮语,而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选择相信光明;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选择挺身而出;在最寒冷的时刻,依然愿意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身后的土地。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爱国,是刻在骨子里的忠诚,是融入血脉的担当。
二、建设年代的“奉献之歌”:他们用双手托起新中国的脊梁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但那时的中国,满目疮痍: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粮食产量勉强够填饱肚子,连一颗铁钉都被称为“洋钉”。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又一代“爱国者”站了出来,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时,激动地说:“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后来,他成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人,在西北的戈壁滩上,一干就是十几年。那里没有电,没有水,冬天冷到零下40度,他和同事们住地窝子、啃窝头,用算盘计算导弹数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钱学森哭了,他说:“这声巨响,是对所有建设者最好的回报。”
还有“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时,朋友问他:“国家这么穷,你回去做什么?”他说:“我的专业需要,国家需要。”为了核试验,他隐姓埋名28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一次核试验失败,他不顾辐射危险,冲进现场捡起残骸,导致身体受到严重损伤。1986年,他因癌症去世,临终前,他对妻子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在戈壁滩上,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在田野里,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为了“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