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演讲人:
日期:
养菌实验流程图
CATALOGUE
目录
01
实验前期准备
02
养菌核心步骤
03
监测与记录流程
04
数据分析与评估
05
安全与质量控制
06
总结与后续步骤
01
实验前期准备
菌种选择与保存
明确目标菌株的营养需求,选择适合的碳源(如葡萄糖、乳糖)、氮源(如蛋白胨、酵母提取物)及无机盐(如磷酸盐、镁盐),必要时添加生长因子或抗生素。
培养基成分筛选
耗材与容器准备
准备无菌培养皿、锥形瓶、移液管、枪头等耗材,确保材质符合无菌要求(如耐高压灭菌的聚丙烯或玻璃制品),避免使用可能抑制菌体生长的塑料制品。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目标菌株,确保菌种活性良好,优先选用标准菌株库提供的冻干菌种或甘油保藏菌种,避免使用传代次数过多的菌株。
材料清单与选择
对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空载测试,确认温度与压力传感器精度,确保灭菌条件达到标准(如121℃、15psi维持20分钟),定期校验设备密封性。
灭菌设备调试
使用标准温度计验证培养箱内部温度均匀性,设定目标培养温度(如37℃),记录多点温度波动范围(±0.5℃内为合格),避免局部过热或温度不足。
恒温培养箱校准
运行前检查HEPA过滤器完整性,进行风速测试(垂直流风速应保持在0.3-0.5m/s),确保操作区洁净度达到ISO5级标准,防止交叉污染。
生物安全柜检测
01
02
03
设备配置与校准
培养基配制步骤
称量与溶解
按配方精确称量各组分(如蛋白胨10g/L、氯化钠5g/L),先用适量蒸馏水溶解难溶成分(如琼脂粉),加热搅拌至完全透明,避免局部结块或焦化。
分装与灭菌
将培养基分装至锥形瓶(液体)或培养皿(固体),液体装量不超过容器容积的2/3,固体培养基倾注时保持厚度均匀(约3-4mm),高压灭菌后避光保存备用。
pH调节与过滤
冷却至60℃后使用pH计检测并调节至目标值(如7.2±0.2),必要时用氢氧化钠或盐酸微调,液体培养基需通过0.22μm微孔滤膜除菌过滤。
02
养菌核心步骤
通过分区划线将菌液均匀涂布于固体培养基表面,促进单菌落形成,便于后续纯化与鉴定。
划线分离法
将菌种接入液体培养基时需控制接种量(通常为1%-5%体积比),避免因菌液过浓导致溶氧不足。
液体接种法
01
02
03
04
接种过程需在超净工作台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使用酒精灯火焰灭菌接种环,避免杂菌污染。
无菌操作技术
适用于厌氧菌或半固体培养基接种,使用直针垂直刺入培养基深层,观察菌株动力特性。
穿刺接种法
接种方法与操作
生长环境参数设置
根据不同菌种需求设置恒温培养条件(如大肠杆菌37℃,霉菌25-28℃),使用精度±0.5℃的恒温培养箱。
温度控制
固体培养时保持培养箱湿度60-80%,防止培养基脱水;液体培养需密封摇瓶防止蒸发。
湿度管理
需氧菌需保证充足氧气供应,厌氧菌需使用厌氧罐或专用培养箱,微需氧菌需维持5-10%氧气浓度。
气体环境调控
01
03
02
培养基初始pH需校准至菌株最适范围(如细菌6.5-7.5,酵母4.5-5.5),必要时添加缓冲体系。
pH值调节
04
通过OD600值监测菌液浓度,当菌群进入对数生长期(OD6000.4-0.8)时进行后续实验。
针对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需延长培养至稳定期后期,此时产物积累量达到峰值。
采用恒化器或恒浊器维持菌群持续生长,适用于工业化发酵或长期生理学研究。
选择对数生长后期的菌体进行甘油保藏或冻干处理,此时菌体活性高且代谢稳定。
培养时间优化
对数生长期判定
次级代谢产物收集
连续培养技术
菌种保藏时机
03
监测与记录流程
生长状态观测技术
光学显微镜观察
通过高倍镜检直接观测菌落形态、密度及分裂状态,结合染色技术(如革兰氏染色)区分活菌与死菌比例。
生物量测定
通过pH计、溶氧仪监测培养液酸碱度及溶解氧变化,间接反映菌群代谢强度及生长阶段特征。
采用分光光度计测量菌液OD值(600nm波长),量化菌群生长曲线,同步结合干重法校准数据准确性。
代谢活性分析
数据采集频率与方式
配置传感器与数据记录仪,每2小时自动记录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参数,确保数据连续性。
定时自动化采集
每日固定时段进行人工采样,通过平板计数法或PCR技术验证自动化数据,避免仪器误差导致结果偏差。
人工复核节点
原始数据同步备份至本地数据库与云端,采用时间戳加密存储,确保数据可追溯性与安全性。
多模态存储
01
02
03
污染应急protocol
若OD值持续无变化,需排查培养基成分(如碳氮比)、环境参数(如温度波动)或菌种活性,并保留异常阶段影像资料。
生长停滞分析
设备故障响应
数据采集中断时,启用备用设备补测,并在日志中标注故障原因及补救措施,确保实验完整性不受影响。
发现非目标菌种污染时,立即隔离样本并记录污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