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突触传递.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a2+是内流量与前膜去极化的程度成正变关系。神经递质释放量与Ca2+内流量成正变关系。第30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三)突触后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1.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potential,PSP)的概念:第31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2.突触后电位的类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第32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兴奋性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突触小泡前移,前膜融合胞裂外排,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后膜对Na+的通透性Na+内流,引起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EPSP总和阈电位轴丘处爆发动作电位后神经元兴奋第33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能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故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是局部兴奋,它的大小取决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量。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中,必须有多个神经冲动到达,使EPSP总和达阈电位水平,才能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第34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五)抑制性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突触小泡前移,前膜融合胞裂外排,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后膜对Cl-的通透性Cl-内流,引起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后神经元抑制第35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是抑制性递质。出现在突触后膜的是超极化,能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故称之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的幅度随着传入神经刺激的增大而增大,但膜电位增大,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第36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图3-19第37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与其他多个神经末梢构成许多突触。在这些突触中,有的是兴奋性突触,有的是抑制性突触,他们分别产生的EPSP与IPSP可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进行整合。突触后神经元的状态实际上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与IPSP代数和的总和。如果,EPSP占优势并达阈电位水平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相反,若IPSP占优势,突触后神经元则呈现抑制状态。第38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神经递质第39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神经递质的概念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第40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神经递质必须具备的条件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与酶系统,能合成递质贮存于囊泡内。神经冲动到来时,囊泡内递质能释入突触间隙。递质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产生特定生理效应。在突触部位存在着能使递质失活的酶或使递质移除的机制。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能被递质激动剂或受体阻断剂加强或阻断。第41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神经递质分类根据其存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第42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所释放的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肽类递质第43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乙酰胆碱凡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包括:全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交感神

文档评论(0)

xiaoshun20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