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史修机构与官方史书编纂.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史修机构与官方史书编纂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至宋元时期,已形成一套严密且成熟的官方修史体系。从北宋初年的史馆初创,到南宋修史机构的精细化分工;从元朝统一后对中原修史传统的继承,到多民族背景下的制度创新,宋元两代的史修机构与官方史书编纂,既是对汉唐史学传统的延续,更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创造性发展。这套体系不仅为后世留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史学的编纂理念与文化认同。

一、宋代史修机构的演变与职能分化

(一)北宋初期:从“三馆”到专职修史机构的形成

北宋开国之初,百废待兴,修史机构尚未独立。当时的主要文化机构是“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统称“崇文院”,承担着图书收藏、整理与部分修史职能。但此时的史馆更像一个综合性文化机构,修史工作常与图书校勘、典籍编纂混杂。

真正推动修史机构专职化的,是宋太祖、太宗对“以史为鉴”的重视。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祖曾对宰相说:“前代史书多有缺漏,我朝若不及时记录,后世何以知今日之事?”太宗即位后,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扩建崇文院,增设秘阁,专门收藏珍本图籍,为修史提供资料保障。至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起居院正式独立,负责记录皇帝言行,标志着修史流程中“原始记录”环节的专业化。

(二)北宋中后期:修史链条的精细化分工

随着修史需求的增加,北宋中后期逐渐形成“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的完整修史链条,每个环节对应不同的专职机构:

起居院与起居注

起居院设起居郎、起居舍人,合称“左右史”。他们每日随侍皇帝,“左史记言,右史记动”,记录朝会、奏对、祭祀等活动,形成《起居注》。例如仁宗朝,起居舍人欧阳修曾因皇帝“御迩英阁不坐”而奏请“乞依故事,许左右史侍立”,可见史官为确保记录完整的坚持。

枢密院与时政记

除皇帝言行外,朝廷军政决策需由宰执大臣记录。中书省设“时政记房”,枢密院设“枢密院时政记”,分别由宰相、枢密使主持编纂,记录朝议内容、诏令发布过程,弥补起居注未覆盖的决策细节。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时,曾要求“时政记须详载奏对本末”,以保留变法争议的真实记录。

日历所与日历编纂

起居注、时政记完成后,需由日历所(初名编修院,后改名)汇总整理,按年月日编排成《日历》。日历所的史官多为馆阁学士,如苏轼任馆职时,曾参与元祐年间《神宗日历》的编纂。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考订异同”——若起居注与时政记对同一事件记录有出入,史官需核查原始奏状、诏敕,确保时间线准确。

实录院与实录修纂

皇帝去世后,新君会设实录院,以日历为基础,结合其他档案,编纂《实录》。实录院例由宰相监修,调集馆阁精英参与。如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前,曾参与《英宗实录》的修纂;南宋李焘耗时四十年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本质上也是私人整理的北宋“当代实录”。

国史院与国史总成

当累朝实录修纂完成,国史院便会将各朝实录、会要等资料综合,编纂纪传体《国史》。北宋共修成《三朝国史》(太祖、太宗、真宗)、《两朝国史》(仁宗、英宗)、《四朝国史》(神宗、哲宗、徽宗、钦宗),每部国史均包含本纪、志、列传等体例,是对本朝历史的官方总结。

(三)南宋:战乱中的修史体系调整

靖康之变后,北宋史馆档案大多散失。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高宗赵构立即下诏“访求累朝实录、国史”,并于绍兴元年(1131年)重建实录院。此时的修史机构虽延续北宋旧制,但因战争影响,出现两个显著变化:

一是“临时机构”常态化。北宋的实录院、国史院多为临时设置,任务完成即罢;南宋因需持续修纂北宋“亡国史”与本朝史,实录院、国史院长期保留,与日历所、起居院形成固定编制。

二是地方参与度提高。为弥补中央档案缺失,南宋朝廷要求各州府“抄录本州近年诏令、奏状,申送史馆”。例如绍兴年间修《徽宗实录》时,史馆曾向两浙路转运司调取“崇宁大观间茶盐法变革文书”,地方档案成为修史的重要补充。

二、元朝史修机构的多元融合与官方修史特色

(一)从“大根脚”到翰林国史院:元朝修史机构的建立

元朝以草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初期对中原修史传统并不熟悉。成吉思汗时期,仅设“必阇赤”(书记官)记录军政事务,用蒙古文书写“金册”(阿勒坛迭卜帖儿)。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推行“汉法”,于至元元年(1264年)设立翰林国史院,成为元朝最核心的修史机构。

翰林国史院的职能较宋朝更综合,既负责修史,又承担起草诏令、翻译文书等任务。其官员组成体现多元特色:院长官例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承旨”,汉人、南人学者任“学士”“侍读学士”等职。例如元初大儒王鹗曾任翰林学士承旨,主持编纂《世祖实录》;畏兀儿学者阿鲁浑萨理以“通诸国语”的优势,参与翻译蒙古旧档为汉文史书。

(二)元朝官方修史的三大核心工程

元朝虽国祚较短(1271-1368),但官方修史成果丰硕,尤以“三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实录

文档评论(0)

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