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甘肃平凉地貌特征
甘肃平凉地处陇东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陇山(六盘山)地理单元的过渡带,其地貌格局既体现区域地质构造的长期作用,又受外营力侵蚀、堆积过程的深刻影响。作为黄河中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解析其地貌特征对区域生态保护、水土治理及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支撑意义。
一、地理位置与地质背景
平凉位于甘肃省东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54′至35°43′、东经105°20′至107°09′之间,东西长约160千米,南北宽约85千米。区域大地构造隶属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北接阿拉善地块,南邻祁连造山带,处于多个构造单元交汇区。地质历史显示,自新生代以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与相对稳定的交替阶段,尤其是第四纪时期,地壳运动与黄土堆积-侵蚀过程共同塑造了现代地貌的基本框架。
二、主要地貌类型及典型特征
平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按成因与形态可划分为黄土覆盖地貌、山地地貌及河谷地貌三大类,各类地貌在空间分布与形态特征上差异显著。
1、黄土覆盖地貌
黄土覆盖地貌是平凉最广布的地貌类型,约占区域总面积的65%,集中分布于北部及中部部分区域。受第四纪风成黄土堆积与后期流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了塬、梁、峁等典型黄土地貌形态。
黄土塬(顶面平坦、周边被沟谷切割的黄土平台)主要分布于泾川、灵台等县,以董志塬西缘部分最为典型,塬面海拔约1000-1400米,塬面宽度可达数千米至十余千米,地表坡度多小于5°,是区域重要的耕作区。但受沟谷溯源侵蚀影响,塬边普遍发育切沟、冲沟,部分塬面已被分割为破碎塬(如合水塬)。
黄土梁(长条形黄土高地)与峁(孤立圆形或椭圆形黄土丘)多分布于塬区边缘及侵蚀强烈的丘陵地带,梁顶宽度一般200-500米,长度可达数千米,坡度5°-15°;峁顶海拔多在1200-1500米,相对高度30-80米,地表坡度15°-30°,因长期侵蚀,地表沟壑密度达3-5千米/平方千米,土壤流失严重。
2、山地地貌
山地地貌主要分布于南部陇山(六盘山)主脉及支脉区域,面积占比约25%,是区域地势最高的地貌单元。陇山为典型的构造侵蚀山地,受燕山运动以来的多期构造抬升影响,山体主要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片麻岩、大理岩)及中生代花岗岩组成,抗侵蚀能力较强。山地海拔普遍在2000米以上,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为平凉市最高峰。
山地地貌垂直分异明显:海拔2400米以上区域以基岩裸露的陡峭山脊、刃脊为主,局部发育冰缘地貌(如石海、石流坡);2000-2400米区域因降水较丰(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流水侵蚀强烈,形成深切峡谷(如泾河上游的老龙潭峡谷),谷深达200-400米,谷坡坡度多在35°-50°;1600-2000米低山地带则因长期人类活动(如开垦、砍伐),植被覆盖率较低,坡面片蚀、细沟侵蚀显著,局部发育滑坡、泥石流等重力地貌。
3、河谷地貌
河谷地貌沿泾河及其主要支流(汭河、黑河、达溪河等)呈条带状分布,面积占比约10%,是区域人口与城镇的主要聚集区。受河流下切与侧蚀作用,河谷内发育多级阶地与河漫滩。
以泾河干流为例,自西向东流经平凉城区段,河谷宽度200-1000米,河床海拔850-1000米。河流阶地一般可见3-4级:一级阶地(河漫滩阶地)高出河床2-5米,由全新世冲积物(砂、砾石、黏土)组成,地表平坦,是主要的耕地与建筑用地;二级阶地高出河床10-20米,堆积物以晚更新世黄土状土夹砂砾层为主,局部保留古土壤层;三级阶地高出河床30-50米,阶面多被后期侵蚀切割,仅在宽谷段保留较大面积;四级阶地(基座阶地)高出河床80-120米,由早更新世冲积砾石层与下伏基岩组成,阶面起伏较大。
三、地貌形成的主要机制
平凉地貌的形成是内、外营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区域地貌的宏观格局,外营力(流水、风力、重力)则通过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对地表形态进行精细塑造。
(1)构造运动的控制作用
区域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抬升为主要特征。自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受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的远程效应影响,地壳呈现阶段性抬升,抬升速率约0.1-0.3毫米/年(根据河流阶地测年数据推算)。这种抬升导致区域基准面(如泾河)相对下降,河流下切能力增强,促使河谷阶地发育与黄土高原的侵蚀加剧。同时,六盘山断裂带的活动性(晚第四纪以来平均滑动速率约1-2毫米/年)直接控制了南部山地的隆升,形成山地与高原的显著地势差异(山地与北部黄土区相对高差达1000-1500米)。
(2)外营力的塑造作用
流水作用是区域最主要的外营力。平凉年降水量400-600毫米,且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的60%-70%),强降雨(日降水量≥50毫米)引发的坡面径流对黄土区侵蚀强烈。据水土保持监测数据,黄土梁峁区年土壤侵蚀模数可达5000-8000吨/平方千米,部分陡坡地段超过10000吨/平方千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