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引言:从“稻米流脂粟米白”说起——唐朝农业的时代坐标演讲人
CONTENTS引言:从“稻米流脂粟米白”说起——唐朝农业的时代坐标追根溯源:筒车诞生的历史土壤解码筒车:构造、原理与运作细节筒车的“蝴蝶效应”:从农田到盛唐的连锁反应结语:筒车——盛唐农耕文明的“活化石”目录
2025初中中国历史唐朝农业工具筒车课件
01引言:从“稻米流脂粟米白”说起——唐朝农业的时代坐标
引言:从“稻米流脂粟米白”说起——唐朝农业的时代坐标站在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碑前,我常凝视碑文中“黎民重农桑”的刻痕。千年前的长安城,西市的胡商牵着骆驼穿过朱雀大街,东市的米行里,新碾的大米泛着温润的光泽。杜甫笔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景,绝非偶然。唐朝能成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巅峰,既离不开“均田制”下的土地政策,更依托于农业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而在众多农具中,筒车如同一把打开盛唐农业密码的钥匙——它不仅是灌溉工具的革新,更是古人“顺天应时”智慧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就沿着历史的脉络,走进唐朝的田间地头,去认识这位“沉默的农作伙伴”。
02追根溯源:筒车诞生的历史土壤
1唐朝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公元7世纪,当李渊在长安称帝时,隋末战乱留下的是“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的凋敝。但经过“贞观之治”的休养生息,到开元年间(713-741年),唐朝人口已突破8000万(据《通典》推算)。人口激增带来的直接压力,是对粮食产量的更高要求。《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中,天下治为盛,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粮食价格的低廉,恰恰反映了产量的过剩——而这背后,是耕地面积的扩大与单位产量的提升。
但传统灌溉方式却成了瓶颈。在唐朝之前,农业灌溉主要依赖“桔槔”(杠杆提水)和“辘轳”(轮轴提水),这两种工具虽能解决小范围灌溉,但效率低下:一人一天最多灌溉1-2亩地,且需耗费大量人力。尤其是长江流域的丘陵地带,水低田高,“望水兴叹”的情况屡见不鲜。正如《全唐诗》中一首《田上》所写:“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人力与自然的矛盾,迫切需要技术突破。
2水利工程与技术积累的铺垫唐朝的水利建设为筒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唐代共修建水利工程254处,仅江南道就有101处。这些工程不仅包括大型运河(如邗沟的疏浚),更有大量小型陂塘、渠道的开凿。当水流被引入农田周边的河渠时,如何将“静态”的水资源转化为“动态”的灌溉力,成为关键问题。
同时,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可能。唐代的纺织业已普遍使用水力驱动的“水转大纺车”,冶铁业能铸造精密的铁制部件,木工技艺则因建筑(如大明宫)和船舶制造(如扬州的海船)达到新高度。这些技术的交叉融合,让“利用水流自然力驱动机械”的设想从理论走向现实。
03解码筒车:构造、原理与运作细节
1筒车的“身体结构”——从模型到实物的观察我曾在扬州博物馆见过一具唐代筒车的复原模型:主体是一个直径约6米的巨大木轮,轮周绑着24个竹筒(间距相等);木轮中心贯穿一根横轴,架在两个石制支架上;支架下方是缓缓流动的河道,上方则连接着一条倾斜的木槽,直通农田。讲解员告诉我,这是典型的“水转筒车”,也是唐代最普及的类型。
若将筒车拆解,可分为四大核心部件:
水轮:由圆木制成的辐条和轮圈组成,是动力接收与传递的主体。轮径大小因水流速度而异,通常在4-8米之间,越大则提水高度越高。
竹筒:用竹材剖制而成,长约50厘米,直径10-15厘米,底部封闭,顶部开口。每个竹筒的位置经过精确计算,确保入水时能“口朝下”舀水,旋转到最高点时“口朝上”倒水。
1筒车的“身体结构”——从模型到实物的观察横轴与支架:横轴多为硬木(如楠木)或包铁的木轴,架在石质或木质的支架上,减少转动时的摩擦力。
水槽:用木板拼接而成,倾斜角度约30度,表面涂抹桐油防漏,负责将竹筒倒出的水引入田间渠道。
2“不待人力,昼夜自转”——筒车的工作原理《农政全书》中记载筒车:“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田稻,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段话精准概括了其运作逻辑:动力获取:当河流的水流冲击水轮下半部的辐条时,产生的推力推动水轮逆时针转动(以面向水流方向为基准)。水流速度越快,水轮转速越高,提水效率也随之提升。舀水过程:当竹筒随水轮转动至水下约1/3处时,竹筒开口朝下,水顺势流入筒内;待竹筒完全浸入水中后,因重力作用,筒内注满水(约5-8升)。运水与倒水:水轮继续转动,竹筒逐渐上升。由于水轮是圆形,竹筒在上升过程中会自然倾斜;当到达水轮最高点时,竹筒开口朝上,筒内的水因重力作用倒入上方的水槽,沿槽流入农田。
2“不待人力,昼夜自转”——筒车的工作原理循环运作:倒空的竹筒随水轮继续转动,重复“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