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培训课件
一、基孔肯雅热概述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这个名称源自非洲斯瓦西里语,意为“屈肢痛”,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关节疼痛而弯腰曲膝的痛苦状态。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呈球形,直径约6070nm,有包膜,含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热、脂溶剂、去污剂、常用消毒剂(如甲醛、漂白粉等)敏感,在pH3.0以下或56℃30分钟可被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数小时至发病后数天内可产生病毒血症,此时血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由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在疾病的传播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猴子等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也可成为病毒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伊蚊叮咬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当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新的宿主。此外,在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存在母婴传播、输血传播等途径,但相对较为罕见。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目前尚不清楚免疫持续的时间。新进入流行地区的人群由于缺乏免疫力,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通常为37天。在潜伏期内,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病毒已经在体内开始复制。
2.急性期
发热:患者常突然起病,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持续37天。发热类型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可伴有畏寒、寒战、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皮疹:约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皮疹多为斑丘疹或丘疹,也可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主要分布在面部、躯干和四肢,可伴有瘙痒。皮疹一般持续34天,消退后不留痕迹。
关节疼痛:是基孔肯雅热最突出的症状之一,多累及多个关节,如手腕、手指、膝关节、踝关节等,疼痛剧烈,呈刺痛、胀痛或撕裂样痛,活动受限。关节疼痛可在发热时出现,也可在热退后加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关节肿胀、积液等表现。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结膜炎、咽痛、咳嗽、腹泻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肌炎、脑膜脑炎、肝炎等严重并发症。
3.恢复期
急性期过后,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但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减少。
2.生化检查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肌酶升高,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等。
3.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发病后35天即可检出,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等。
特异性IgG抗体检测:一般在发病后12周出现,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4.病原学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液、关节液等标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具有早期、快速、敏感等优点,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毒的分型鉴定。
病毒分离培养:将患者的血液、关节液等标本接种于细胞系或乳鼠脑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是诊断基孔肯雅热的“金标准”,但操作复杂,耗时较长,一般仅用于科研和疑难病例的诊断。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在流行地区,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且有伊蚊叮咬史的患者,可考虑为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确诊:①血清中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IgM抗体;②恢复期血清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③从患者血液、关节液等标本中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核酸;④从患者血液、关节液等标本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2.鉴别诊断
登革热:登革热也是由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基孔肯雅热有相似之处,如发热、皮疹等。但登革热的关节疼痛相对较轻,而出血倾向较为明显,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实验室检查可通过检测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核酸进行鉴别。
寨卡病毒病: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畜牧兽医职业生涯规划书 .pdf VIP
- 2024-2025四川遂宁遂宁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试题【答案版】.docx VIP
- 15分钟课堂教学.pdf VIP
- 职业技术学院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VIP
- Tolteq 脉冲器 操作手册.pdf VIP
-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教学ppt课件.pptx VIP
- DB50T1310-2022丰都麻辣鸡加工技术规程.pdf VIP
- 2024-2025四川遂宁遂宁中学高一上期中数学试题【答案版】.pdf VIP
- 河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培训验收考核题(6月21日)车上试题【含答案】2025.pdf VIP
- 华东理工大学电路原理与分析期末复习.ppt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