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曰”等5个生字,理解“少女”与“女娃”在课文中的意思。
2.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3.了解上古神话故事不同结构特点以及文化寓意,体会精卫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精神,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生命意识以及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
【教学流程】
一、追根溯源:传统文化的历史探究
1.对比阅读,感受上古文化气息。
对比阅读:教师出示文言文与现代文版本的《精卫填海》,引导学生关注上古神话的不同呈现方式—文字古朴,浸透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概念解说:上古时代(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上古时期”,或称为“上古时代”“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
2.字源分析,找寻上古神话汉字痕迹。
学生通读全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疏通大意,掌握主要内容。
重点教学:
(1)区别“曰”与“日”。
字源解说:
“日”意思是太阳,外面一圈代表太阳,里面一横代表金色的乌鸦,即“三足金乌”。这与我们从小就知悉的神话《后羿射日》有关。传说帝俊和羲和一共有十个儿子,是长有三足的金乌,每天都会到汤谷中洗澡。汤谷中有一棵扶桑树,一次只能有一只金乌停歇在扶桑树上。于是,每天都会有一个太阳照耀世间。古籍中所记载的“日中有乌”“日载于乌”等形象,都来源于这个神话传说。可见,汉字中有神话的影子,汉字诞生之初,其图形与内涵都蕴含了先祖意识和神话意义。
“曰”与人体器官紧密相关,外面一圈代表人的嘴巴,里面一横代表人呼出的气息。所以,“曰”一般表示“说”的意思,引申为“称为”。
(2)区别“少女”与“女娃”。
词义辨析:“少女”和“女娃”和我们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吗?
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少女”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年轻的女子,而在古代表示“小女儿”;“女娃”在现代汉语中是“女孩子”的意思,在这个神话里是指炎帝女儿的名字。
小结:神话中留存着汉字变迁的过往,有些汉字随着历史的变迁,古今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
3.串讲故事,圈点上古人物神奇。
(1)学生诵读全文,圈出人物角色:少女、女娃、精卫。
(2)串讲情节,要求:借助人物角色串讲故事。
(3)小结:这个神奇的传说,出自一部先秦古籍—《山海经》,这是一部关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书。
二、想象勾连:传统文化的意象体悟
1.外形感知,了解精卫化生形象。
(1)了解上古神话特点“化生”现象:《山海经》神话故事有一种永生现象,那就是主人公肉体死后,灵魂会化为另一种生命,这种现象叫“化生”。如夸父死后化作桃林,盘古死后身体化为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
(2)丰满“精卫”形象,感知“渺小”特征。
出示原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炎帝之女化生后,变成了一只怎样的鸟?
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了解精卫鸟的外形: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外形像一只乌鸦。羽翼短,没有丰满的翅膀,时时会被海浪淹没。说明它化生为一只体型很小的鸟。
2.猜读鸟名,推测精卫化生原因。
(1)呈现鸟名,引发思考。
教师出示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片段: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学生思考:精卫鸟为何被唤为“誓鸟”“冤禽”“志鸟”“帝女雀”?仔细思考,猜一猜这些名字意义各有什么不同。
(2)猜想化生原因。
学生经过讨论,推测精卫化生缘由:“帝女雀”写出了精卫鸟的出身,她是炎帝的女儿,有神奇的力量;从“冤”字猜出她的不幸,“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她带着怨恨死去;从“誓”“志”两个字猜出精卫鸟发誓不填平大海誓不罢休的决心。因此女娃死后灵魂化为精卫鸟为自己报仇。
3.重构“化生”,思考古人创作缘由。
(1)学生尝试改编。
学生思考:假如让你来编故事,你会让女娃化生为怎样的动物?(预设:力量更强大的动物,如龙、鹰……)
(2)思考创作缘由:古人为什么让女娃化生为这样的一只小鸟?
三、读悟感思:传统文化的内核解读
1.紧扣“木石”,感知“对抗”。
(1)细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千百年来,人们用“小不点儿的大作为”来赞美这只精卫鸟。这只西山之鸟,到底有哪些大作为呢?
(2)学生再读故事,聚焦“木石”,将实体上的小与大进行对比:木非巨木,石非巨石。微木与沧海对举,西山之鸟与浩浩东海对抗,力量对比悬殊。
(3)细读画面,想象“大作为”,感知“对抗”精神。
学生品读句子“常衔西山之木石”,读出重音“常衔”“木石”。
学生研读“常衔”“木石”,想象精卫日复一日、风雪无阻从发鸠山衔木石填海的情景,感受精卫的锲而不舍,体会千年不消、万年不变的抗争精神。
2.再议“化生”,明晰创作缘由。
(1)再议“化生”,重新思考:现在你明白古人为什么让炎帝之女化生为一只小鸟了吗?
(2)师生讨论后明确:神话以小见大,更能体现精卫精神——明知不可能,也要迎难而上,不服输,不退缩。
3.情境提问,角色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