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黄斑病防控程序.docxVIP

水稻黄斑病防控程序.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黄斑病防控程序

一、水稻黄斑病概述

水稻黄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显著影响。该病主要在叶片上表现为黄色斑点,随后可能扩展至整个叶片,严重时会导致植株衰弱甚至死亡。防控水稻黄斑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田间管理、药剂防治和抗病品种选育等。

(一)病害症状

1.初期症状:叶片上出现针尖状至圆形的黄色小斑点,边缘清晰。

2.发展症状:斑点逐渐扩大,颜色加深,可发展为黄色或黄褐色。

3.严重症状:斑点连接成片,叶片变黄枯死,影响光合作用。

(二)发病规律

1.病原菌:主要由稻生葡萄球菌等真菌引起。

2.传播途径:通过风雨、灌溉水、农具等传播。

3.发病条件:高温高湿、光照不足的环境易发病。

二、防控措施

(一)农业防控

1.选育抗病品种

-选择经过验证的抗黄斑病水稻品种。

-定期更新品种,避免品种单一化。

2.合理密植

-保持适当株行距,确保通风透光。

-避免过度密植导致田间湿度增加。

3.科学水肥管理

-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

-科学灌溉,避免田间长时间积水。

(二)药剂防治

1.预防性喷药

-在病害高发期前,定期喷洒保护性杀菌剂。

-常用药剂:多菌灵、百菌清等。

2.治疗性喷药

-发现病斑后立即喷洒内吸性杀菌剂。

-常用药剂:井冈霉素、氟吗啉等。

3.喷药注意事项

-按照说明书比例配制药剂。

-选择无风天气喷药,避免药液漂移。

-连续喷药2-3次,间隔7-10天。

(三)田间管理

1.清除病残体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叶、病穗。

-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2.轮作制度

-与非水稻作物轮作2-3年。

-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

3.监测与预警

-定期检查田间病斑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采取应急措施。

三、注意事项

1.综合防控

-结合农业、药剂和田间管理措施。

-避免单一依赖药剂防治。

2.安全用药

-遵循农药使用规范,避免滥用。

-注意药剂残留,确保食品安全。

3.持续观察

-防控后持续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二、防控措施(续)

(一)农业防控(续)

1.选育抗病品种

-品种选择依据:优先选用经过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证明对当地主要黄斑病菌株具有良好抗性的水稻品种。查阅品种审定资料或咨询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获取最新抗病品种信息。

-品种多样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小面积种植多个抗性水平不同的品种,以分散病害风险。避免大区域单一品种种植,降低病害大流行可能性。

-种子处理:播前使用合适的种子消毒剂(如丰年素、硫酸铜溶液等,需根据药剂说明使用)处理种子,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发病源头。

2.合理密植

-密度确定: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原则是保证基本苗数,同时确保株间通风透光。例如,中稻品种可采用每亩插秧1.5万至2.0万株,晚稻可采用每亩插秧2.0万至2.5万株(具体数值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栽插方式:采用窄行窄株或宽窄行栽插,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例如,采用30厘米×13厘米或20厘米×30厘米的栽插模式,有助于降低群体湿度。

-苗期管理:适时适度进行分蘖期控制,避免群体过大,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机会。

3.科学水肥管理

-氮肥控制:避免偏施氮肥,尤其要控制分蘖盛期和孕穗期的氮肥用量。可采取“重施基肥、巧施追肥、看苗补肥”的原则。基肥占总量60-70%,追肥在分蘖初期和幼穗分化期施用。

-磷钾肥配合: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能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可基肥中适量加入过磷酸钙和硫酸钾,追肥时配合施用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每次施用100-150克,兑水50-60公斤喷施),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叶片挺立,提高抗逆性。

-科学灌溉:坚持“浅水勤灌、湿润灌溉”的原则。插秧返青后保持浅水层,促进分蘖;分蘖末期适度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地温,恶化病害发生环境;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保证充足水分供应;灌浆后期至成熟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利于养根保叶。避免田间长期积水,每次灌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4-48小时为宜,然后排出,降低田间湿度。

(二)药剂防治(续)

1.预防性喷药

-喷药时机:在田间开始出现少量病斑,或根据当地气象预报,预计将进入高温高湿病害易发期前3-5天进行预防喷药。

-药剂选择:优先选用保护性杀菌剂,如百菌清、代森锰锌、噁唑菌酮等。保护性杀菌剂需在病害发生前施用,形成保护膜。可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

-喷药质量:喷药时确保雾滴细密,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喷药量一般掌握在每亩用有效成分100-150克,

文档评论(0)

非洲小哈白脸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人生本来就充满未知,一切被安排好反而无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