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马克诺水鸟的故事
伪羽
人们相信马克诺水鸟的羽毛能带来永恒智慧,
直到科学家发现所谓的“智慧效应”不过是鸟类粪便中的致幻物质与大脑产生的化学反应,
食用者陷入集体精神错乱,疯狂啃食书本并攻击图书馆,
最终被隔离在巨大的“知识监狱”中自生自灭。
艾略特·朗戴尔的手指悬在“发布”按钮上,像濒死蝴蝶的翅膀,微微颤抖。屏幕上是他耗时三年、耗尽了所有学术信誉和私人关系才完成的论文终稿——《马克诺水鸟“智慧启迪”现象的神经化学机制与群体性癔症研究》。标题冗长、冰冷,足以浇熄任何非任何非专业人士的热情,但里面的内容,一旦公之于众,足以将几个世纪以来建立在马克诺水鸟神圣光环下的文明支柱拦腰炸断。
他抬起眼,望向实验室窗外。外面,鳞次栉比的建筑墙面,大多镶嵌着水鸟振翅或静栖的马赛克图案;远处,城市中心广场上空,一只巨大的、用全息技术模拟的马克诺水鸟正在优雅地盘旋,它的羽毛泛着珍珠母贝般的光泽,长长的尾翎划过天际,洒下象征性的、闪烁的知识光点。街上行人步履匆匆,不少人颈间挂着填充了水鸟绒毛的小囊——智慧的护身符。书店和图书馆永远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宗教虔诚的求知欲。这一切,都源于那该死的鸟,以及它更该死的粪便。
艾略特深吸一口气,指尖落下。
点击。
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只有服务器之间数据流的轻微嗡鸣。但艾略特知道,一颗炸弹已经投出,引信在无声燃烧。他靠在冰凉的椅背上,感到一阵虚脱般的疲惫,还有一丝……毁灭的快意。
起初,是涟漪。
学术界最先炸开了锅。邮件列表里充斥着激烈的争论,有赞誉他为“真理的勇士”,更多的则是咒骂,“渎神者”、“哗众取宠的小丑”、“文明的掘墓人”。几家顶级期刊连夜发表社论,措辞谨慎,但字里行间暗示间暗示需要进一步验证。传统媒体像是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开始,开始蜂拥而至。“每日科学”率先以《神话的终结?学者质疑马克诺羽毛真实效用》为题进行了报道,旋即被更大规模的媒体转载、放大、扭曲。
然后,涟漪变成了浪涛。
街头出现了抗议者。他们举着标语牌,上面画着歪扭的马克诺水鸟,写着“保卫我们的智慧之源!”“朗戴尔,谎言家!”有人当众焚烧他的论文打印稿——尽管他们很可能一页都没读过。社交媒体上,#我为羽毛狂#和#真相还是亵渎#两个标签打得不可开交,情绪,情绪的输出远远压倒了理性的讨论。
然而,真正让恐慌指数飙升的,是一些微妙的变化。那些长期、定期服用微量水鸟羽毛粉(或者更准确地说,摄入其中含有的粪便残留致幻生物碱)的社会精英们——学者、法官、企业家、政府高官——开始表现出异常。并非所有人都立刻变得狂躁,初期症状更像是某种…认知失调。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在一次公开讲座上,突然开始论证月亮是由未发酵的奶酪构成,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却听得人毛骨悚然。一位以冷静著称的大法官,在庭审间歇,对着空气激烈辩论,声称看到了法律条文在空中飞舞并试图捕捉。恐慌,像无声像无声的霉菌,开始在社会的基石缝隙中滋生。
艾略特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他接受了几次采访,试图用最平实的语言解释他的发现:马克诺水鸟栖息地的一种特殊苔藓,其孢子经过水鸟消化系统后,会产生一种复杂的生物碱复合物,命名为“诺卡林”。这种物质能强烈作用于人类大脑的前额叶和边缘系统,模拟出一种思维奔逸、灵感迸发、认知提升的假象,实则干扰正常神经递质,长期使用会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损伤,并诱发偏执、妄想等严重精神症状。
“它不是智慧的钥匙,”艾略特面对镜头,声音因疲惫而沙哑,“它是一把精心伪装成钥匙的锁,最终会把你的大脑牢牢锁住。”
他的话,在某些人听来是警钟,在另一些人耳中,则是战鼓。
第一个标志性事件发生在市立中央图书馆。一名中年男子,曾是颇有名气的诗人,近年来沉寂,据传一直依靠“羽毛灵感”。他突然冲进阅览区,抢过一名学生正在阅读的厚重古籍,发疯似的撕扯书页,并将碎纸塞入口中咀嚼,一边吞咽一边含糊地嘶吼:“吃了它!知识就在里面!直接吃下去!”保安上前制止,却被他以惊人的力气咬伤了手臂。场面一片混乱。
这起事件像是一个信号,点燃了导火索。
接下来的一周,全球范围内,类似事件呈爆炸式增长。不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成群结队的“知识渴求者”——后来媒体称之为“噬书徒”——开始有组织地冲击各类知识储存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大学资料室、甚至大型书店,都成了他们攻击的目标。他们的行为模式高度一致:突破障碍,寻找书籍,不是阅读,而是破坏性的“吞噬”。用手撕,用牙咬,将纸张囫囵吞下,仿佛通过这种原始的、物理性的占有,就能将知识彻底内化。他们眼神狂热,瞳孔因为诺卡林的持续作用和病态的兴奋而放大,嘴角往往残留着墨迹和纸屑。暴力随之升级,任何阻拦者都会遭到他们毫不留情的攻击,工具可以是随手抓到的镇纸、拆信刀,或者就是他们的牙齿和指甲。
城市陷入了诡异的混乱。一方面是“噬书徒”造成的直接破坏和恐怖,另一方面是更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