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电影学院动画系考题及答案
一、理论综合题
(一)动画史与创作理论分析题
题目:结合具体作品,论述20世纪90年代日本动画与美国动画在“场景叙事功能”上的差异化实践,并总结其对当代动画场景设计的启示。
答案:20世纪90年代是动画艺术语言高度成熟的阶段,日美两国因文化背景与产业逻辑差异,在场景叙事功能的探索上形成鲜明分野。以日本宫崎骏《千与千寻》(2001)与美国迪士尼《美女与野兽》(1991)为例,二者场景设计的叙事策略呈现显著差异。
《千与千寻》的场景是“沉浸式叙事场域”。油屋的走廊、汤池、屋顶等空间被刻意设计为“迷宫化结构”,如千寻初次进入油屋时,阶梯与回廊的错层布局配合广角镜头的压迫感,直接外化角色的迷失状态;而无脸男游荡的雨廊场景中,青灰色石墙的潮湿质感、檐角垂落的雨帘与水面倒影的重叠,既暗示无脸男“孤独旁观者”的身份,又通过空间封闭性强化其后续吞噬行为的爆发性。宫崎骏团队将场景视为“第二角色”,通过细节(如油屋墙壁上的符咒、锅炉爷爷房间的机械齿轮)构建世界观,同时让场景变化直接推动剧情——千寻从地面到屋顶的攀爬过程,对应其从怯懦到勇敢的心理成长。
《美女与野兽》的场景则是“戏剧化情绪容器”。城堡大厅的巴洛克式穹顶、水晶吊灯与空旷地面的对比,通过对称构图强化“野兽”的孤独与压抑;而玫瑰园的玻璃花房场景中,倾斜的阳光穿过花瓣洒在野兽与贝儿身上,暖色调光线与雕花铁栏的冷硬形成反差,直接传递两人关系的缓和。迪士尼团队更强调场景的“情绪引导功能”,通过色彩(如贝儿黄色裙装与城堡暗色调的碰撞)、透视(如长镜头拉远展现城堡全貌时的渺小感)快速建立观众情感共鸣。其场景服务于“经典叙事弧光”,如城堡从废弃到焕发生机的变化,同步于野兽的人性复苏。
对当代动画场景设计的启示在于:日本模式强调“场景的自治性”,需通过细节构建可信的“他世界”,场景变化与角色成长形成镜像关系;美国模式侧重“场景的工具性”,需精准匹配戏剧节奏,通过视觉符号快速传递情绪。当代创作者可融合二者——如《蜘蛛侠:平行宇宙》中“纽约市”的场景既保留了漫画风格的夸张透视(工具性),又通过不同宇宙的建筑细节(如2099宇宙的赛博霓虹)构建独立世界观(自治性),实现叙事深度与视觉效率的平衡。
(二)跨媒介艺术理论题
题目:从“动态分镜的音乐性”角度,分析动画《言语如苏打般涌现》(2021)中雨棚下对话场景的视听语言设计,并说明其对动画声音设计的创新意义。
答案:《言语如苏打般涌现》中雨棚下的对话场景,将动态分镜与音乐性进行了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动画“画面主导、声音辅助”的模式。该场景时长3分17秒,核心是男女主在避雨时的暧昧对话,其视听设计的“音乐性”体现在三方面:
1.节奏的复调结构:画面采用“微摇镜头+呼吸感构图”——雨棚边缘的雨滴以0.8秒/滴的频率坠落,构成基础节奏;男主手指无意识敲击雨棚铁皮的动作(1.2秒/次)形成次节奏;女主睫毛因紧张而快速颤动(0.3秒/次)则是高频节奏。三种节奏如音乐中的低音部、中音部、高音部,通过后期调整声效频率(雨滴的“滴答”、敲击的“咚哒”、呼吸的“轻嘘”)实现听觉与视觉节奏的同频,强化对话的“未完成感”。
2.空间的声画对位:分镜设计中,雨棚外的世界被处理为虚焦的蓝灰色色块,雨棚内则以暖黄色光晕聚焦两人。声音设计上,雨棚外的环境音(远车鸣笛、路人模糊对话)被压缩为“环境白噪音”,雨棚内的声音(吞咽口水声、衣服摩擦声、心跳声)被放大并做“空间混响”处理——这种“声画空间嵌套”类似音乐中的“主奏与伴奏”关系,通过声音的空间分层突出对话的私密性。
3.情绪的旋律化表达:对话内容本身是碎片化的(“今天的云像棉花糖”“你之前说的那本书…我买了”),分镜通过“视线交错-移开-再次交汇”的镜头切换(共7次,间隔时间从2.3秒缩短至1.1秒)模拟旋律的“渐强”;而当女主终于说出“其实我…”时,画面突然切至雨棚外的樱花被雨打落的慢镜头(0.5倍速),同时背景乐的钢琴单音从C调升至E调,形成“情绪转调”。这种“用画面做旋律线、用声音做和声”的设计,使静态对话转化为动态的情绪流动。
其创新意义在于:传统动画声音设计多服务于“叙事提示”(如脚步声暗示角色靠近)或“氛围渲染”(如悬疑片的低频音效),而该场景将声音视为“动态分镜的结构要素”,通过声画节奏的复调、空间的声画对位、情绪的旋律化,实现了“视听共构叙事”。这为动画声音设计提供了新路径——声音不再是画面的“补充”,而是与分镜共同构成“动态的、有呼吸感的叙事体”。
二、创作实践题
(一)分镜设计题
题目:以“暴雨夜的旧书店”为核心场景,设计8格分镜(包含镜号、景别、镜头运动、画面描述、台词/音效备注),要求通过分镜语言传递“被遗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