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养老俸制度与文官福利体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养老俸制度与文官福利体系

引言

站在开封城的朱雀门前,望着那些身着绯色、紫色官服的文臣们步履从容地出入宫城,很难不联想到他们身后那套精密运转的文官保障体系。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代,文官不仅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力量,更被视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而养老俸制度作为这套体系中最温暖的一环,如同一张细密的安全网,既维系着官员群体的稳定,也折射出一个时代对”老有所养”的深层思考。本文将沿着历史的脉络,揭开宋代文官养老保障的真实面貌,感受制度背后的温度与智慧。

一、制度溯源:从”告老”到”致仕”的历史演进

要理解宋代的养老俸制度,首先需要回到”致仕”这一核心概念的演变。“致仕”二字,最早见于《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意为将官职交还给君主。但在唐代以前,官员退休更多是道德层面的倡导而非硬性制度,“告老”与否全凭个人意愿与君主恩准,既无统一年龄标准,更无明确的俸禄保障。

1.1唐代的过渡:制度框架的初步成型

唐代是官员退休制度的重要过渡期。《唐会要》记载,太宗时期正式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将退休年龄定为70岁,同时出现”半禄”的雏形——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后可保留一半俸禄,六品以下则”不给禄”。但这种保障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且执行时弹性极大:像一代名相房玄龄,69岁便因”频表请解机务”获准退休;而诗人贺知章86岁才”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可见年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常被突破。

1.2宋代的突破:制度化与体系化的完成

进入宋代,随着文官政治的成熟,养老制度迎来质的飞跃。《宋史·职官志》载:“凡文武官致仕者,皆转一官,或加恩其子孙。”这短短数语背后,是从年龄认定、申请程序到待遇发放的一整套精密机制。宋太祖建隆年间便明确”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真宗时期进一步细化为”应文武臣僚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自今并与转官致仕”(《宋会要辑稿·职官》)。更关键的是,宋代将养老俸与官员的品级、功绩直接挂钩,形成”正俸+恩例+附加福利”的复合保障模式,真正实现了”制度养廉”与”优老劝贤”的双重目标。

二、制度内核:养老俸的运行机制与细节

如果说唐代的退休制度是”粗线条”的框架,宋代则是将其打磨成了”精雕细琢”的工艺品。从致仕的申请条件到俸禄的具体计算,从特殊群体的优待到违规行为的惩戒,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度。

2.1致仕的”硬门槛”与”软弹性”

宋代官员申请致仕,首先要跨过年龄这条”硬线”。《庆元条法事类》规定:“诸文武臣年七十以上,若昏老不能任事者,许自陈致仕。”但实际操作中,“七十”并非绝对标准。对于那些”精力未衰、任事可称”的能臣,朝廷往往特批”留任”;而对”耄荒不任事”的庸官,即便未到70岁也会被”勒令致仕”。比如宋仁宗时,参知政事宋庠因”老病不任事”,59岁便被罢为刑部尚书致仕;而一代文宗欧阳修65岁多次请退,朝廷却以”朝廷方赖旧德”为由挽留,直到68岁才获准。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设计,既保证了官员队伍的更新,又避免了人才的浪费。

2.2养老俸的”阶梯式”发放标准

宋代养老俸的核心是”半俸”与”全俸”的区分,但具体执行远比字面复杂。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大致可分为三个层级:

三品以上高官:若”历官清白、政绩显著”,可获”全俸”,即保留在职时的全部俸禄。如真宗朝宰相李沆病逝前致仕,不仅”诏特给全俸”,还额外赐钱百万、绢千匹;

五品至三品官员:一般享受”半俸”,即在职正俸的50%。这里的”正俸”包括月钱、春冬衣料、禄粟等,以神宗朝为例,一名正五品的知州在职时月钱30贯、禄粟15石,致仕后半俸即为月钱15贯、禄粟7.5石;

六品以下官员:初期仅给”半俸”的1/3至1/2,但随着制度完善,哲宗元祐年间规定”承务郎以上致仕者,并给半俸”,将保障范围扩大到所有入流官员。

此外,对有特殊贡献的官员还有”加恩”条款。比如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虽未成功但”名重天下”,致仕时除半俸外,特赐”宅一区”;苏轼晚年被贬儋州,遇赦北归时已病重,朝廷仍”诏复朝奉郎致仕”,保留其应得的养老待遇。

2.3从”单一支柱”到”复合保障”的延伸

宋代文官的养老福利远不止俸禄。为解决”老有所医”“老有所居”“老有所安”的问题,朝廷构建了一套复合保障体系:

医疗保障:翰林医官院定期为致仕官员提供免费诊疗,遇重大疾病可申请”御前赐药”。如欧阳修晚年患眼疾,仁宗特遣御医携带”龙脑羊肝丸”前往颍州诊治;

住房保障:在任时居住官廨的官员,致仕后可续租或低价购买;对无房产的官员,朝廷在各州设”居养院”提供住所,类似今天的”老年公寓”;

精神慰藉:允许致仕官员参与地方教化,如担任乡约讲师、书院山长,既发挥余热又充实生活。司马光退居洛阳后,便以”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的虚衔主持编撰《资治通鉴》,这种”退而不休”的状态正是制度支持的结果。

三、制度背后:儒家伦理与政

文档评论(0)

134****2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