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笔记.doc

  1. 1、本文档共1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哲学史笔记.doc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 ◎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 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 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 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 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 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 (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 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 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 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3)其他—在社会大变动面前感到的无所适从的知识分子,----老子庄子 对社会作消极反抗或潜心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面对阶级地位大变动,社会财富再分配,传统观念遭破坏,感觉到“世道”“无常”祸福、是非一切变动不定。 反映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对转化又厌恶无能----相对主义,怀疑论 3、生产力对自然科学的促进,进一步为唯物主义反对宗教迷信、唯心主义的斗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根据,促进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4、哲学思想的发展 (1)政治思维水平提高----进一步制造更为精致的哲学体系,如老子的“道”,企图建立新的哲学体系 孟子唯心论---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吹“良知”“良能”的主观唯心主义 (2)认识方面 庄子---走向根本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取消认识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坚持了客观物质世界第一性和无神论的原则,在认识论上则进一步发展了反映论 (4)后期墨家----克服了墨子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对理性认识以恰当的地位 (5)苟况 ----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在承认自然界有自身固有的运动秩序的前提下,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 (6)逻辑学的发展 后期墨家、苟况等在与公孙龙、惠施等人的辩论中,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逻辑理论 (7)辩证法思想也得到了发展,惠施、公孙龙的学说中有一定辩证法的因素。 《老子》《易传》的思想中则富有更多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第一节

文档评论(0)

独孤默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