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语言系统的演变第一节_语音的发展一、何以知道语音.ppt

第九章_语言系统的演变第一节_语音的发展一、何以知道语音.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语音演变的所用的材料:1、方言和亲属语言,2、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李白《越女词五首》之一 今天读起来,也不押韵。 其次,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可是有许多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如以下诸字: 江 潘 提题 待诗 忙芒妄忘亡 通 路 庞 移 谅 悔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古人未能建立起语音是发展变化的观念。明代的音韵学家陈第第一个用明确的语言说出了这样的道理: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毛诗古音考·序》 声调 汉语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有所谓“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的说法。古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 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我们可以从梵语拼写中知道相应汉字的古代读音。 例如佛经中“佛陀”是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陀”大致念“dha”。梵文 namas,汉语音译作“南无”,用“无”字对译原词的“ma”。 另一方面,外语从古汉语借去的词同样也能提供音变的线索。隋唐时期,汉民族的文化对日、朝、越等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例如“鸡”“饥”两字,      日译吴音 日译汉音 朝鲜译音 越南译音 鸡 kai kei kiei ke  饥 ki ki k?i ki    这说明“鸡”“饥”两字在隋唐时韵母不同,不是同音词,它们的声母是[k],还没有腭化成现在的[t?]。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语音演变的条件性。 比方/ts//k/两组腭化为/t?/组的条件就是在齐、撮二呼的前面。“精”、 “见”。 全浊声母清化 全浊塞音、塞擦音清化 平声清化为送气清音 例如:同童(定母) 齐(从母) 仄声清化为不送气清音 例如:办抱伴(并母) 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 2、语言演变的时间性。 比方宁波话,古代的/k/在齐、撮二呼的条件下腭化而成/t?/(如“基”、“鸡”等),所以在语音系统中应该不再有像/ki//ki/这样的音位组合。但是,而实际的语言中却有/ki/(甘、干、敢)等音位组合。这个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 3、语音演变地区性。 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从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例如上海话和北京话的双唇塞音有如下对应:   1.上海话的p相当于北京话的p;   2.上海话的P‘相当于北京话的p‘ ;   3.上海话的b相当于北京话的p或p‘;条件是:仄声字相当于p, 平声字相当于p‘。 有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也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根据这种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的。 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通过方言的比较,我们就能为古代的音类提供拟测的音值。例如汉语的“纳”、“擦”、“百”三字是入声字 (P252)。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君美甚。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句,“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不吾知也”(《论语·先进》),“莫余毒也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小国是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等。 “大名+小名” 。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冠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等,《左传》中 有“丘舆”(成公二年)、“丘获”(昭公四年)、“城颖”、“城濮”、“城隶”、“草芥”。 (二)聚合规则的演变 主要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共享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二级建造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07日上传了二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