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楚雄州傈僳学会马腊传习所的调研.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楚雄州傈僳学会马腊传习所的调查与思考 白文泰 2015年3月18日,笔者和元谋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深入到姜驿乡白果村委会进行文明村复查活动,同时参观考察了马腊村寨傈僳传习所。听取了该村委会干部的介绍汇报。楚雄州傈僳学会马腊传习所位于金沙江畔川滇交界的元谋县姜驿乡白果村委会行政村驻地马腊村中心广场,距离姜驿乡政府驻地19千米,海拔1856米,马腊村辖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户195人,大部分村民在外打工,常年在村里居住生活的村民约50人。马腊村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村寨,全村属于傈僳族。马腊村地理位置居姜驿乡中部,并且傈僳族传统文化保留完好,适合建设傈僳族文化活动场所。在省、州民委、扶贫办彝研院等各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和马腊村民自愿投工投劳,于2013年12月建成楚雄州傈僳学会马腊传习所。2014年1月25日(腊月二十五日)迎来了楚雄州傈僳学会马腊传习所成立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姜驿乡2014年傈僳族“阔时节”,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傈僳族文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马腊傈僳传习所构成情况 据调查了解,省、州民委、扶贫办彝研院等部门共投资14万元建成了楚雄州傈僳学会马腊传习所。传习所的布局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1栋砖混钢结构琉璃青瓦房。由傈僳族传习室,研究室,陈列室组成。传习室主要用于傈僳族传统文化、风俗礼仪、山歌酒歌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传承推广。也是雨天或冬天寒冷时用作打跳、笛脚对山歌以及“阔时节”聚餐的场所。 傈僳族研究室。主要用于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办公、会客,挖掘整理、传承创新、研究推广本土傈僳族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礼仪。 傈僳族陈列室。主要是陈列摆放傈僳族先民世代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麻布服饰、吹拉弹唱用的古老乐器等。 第二部分是1幢两层楼土木结构土掌房。是仿照傈僳族民居房屋设计的,上层有傈僳族姑娘房和伙子房,下层有纺线织布房、堂屋火塘、喜丧用大厨房和打糕石磨房。 傈僳族姑娘房是女青年就寝、刺绣、对歌等谈情说爱的地方。傈僳族伙子房是傈僳族男青年就寝、吹笛、对歌等谈情说爱的场所。 傈僳族的纺线织布房。主要展示体验傈僳族世代的传统纺线织布技艺。 傈僳族的堂屋火塘。主要展示体验傈僳族世代的堂屋火塘传统文化,有铁三角架支铁锅、土锅、炒锅,火塘可以烧辣子、烤包谷、捂洋芋等。 傈僳族厨房。主要是制作加工,操办傈僳族阔时节的大聚餐,杀猪饭;操办喜宴、寿宴、丧宴以及烤传统小灶酒、酿制红高梁水酒、白米酒和小米酒的地方。 石磨房有石磨和舂碓。石磨用于磨包谷、荞子和大米面等;舂碓用于舂谷子、打糯米粑粑等食物的加工。 第三部分是1块跌脚场。主要用于上刀山下火海等表演,彻夜进行对歌、笛脚、篝火晚会、 二、马腊传习所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传习所建成后,于2015年2月14日举办了第二次元谋县姜驿乡文化旅游阔时节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楚雄州傈僳学会共投入经费2.5万元,由姜驿乡文化旅游阔时节组委会具体操办,全乡8个村委会组团参加了过节活动,共有3000多人参加本次活动。在整个活动中举行了傈僳族祖传毕颇文化展演、演唱俚颇情歌、酒歌等活动。设置了团体奖和个人赛单项奖。以村委会为单位的团体奖设有笛脚舞比赛、拔河比赛和对山歌比赛三种比赛。其中:笛脚舞比赛奖金分别为300元、200、150元和100元四个等次;拔河比赛奖金分别为300元、200、150元三个等次;对山歌比赛奖金分别为300元、200、150元和100元四个等次。个人赛单项奖设有唱傈僳山歌比赛、傈僳刺绣比赛,其中:唱山歌比赛奖金分别为200元、150元和100元三个等次;刺绣比赛奖金分别为200元、150元、100元和50元四个等次。比赛活动的开展,增添了傈僳族阔时节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傈僳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加深村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山区民族的团结和谐。 三、加强傈僳族文化传承活动的几点建议 举办傈僳文化传习活动,能有效促进傈僳文化的开发、保护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傈僳文化将面临着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消失的困境。现在,大部分傈僳村寨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挣钱,有些甚至举家常年在外打工,由此傈僳村寨也逐步变为“空壳村”。这些在外打工的人们接受的是城市的新生产生活方式和新的理念,于是傈僳文化就会在新时代傈僳人的记忆中逐渐淡忘,甚至会失传,傈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及利用也就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傈僳文化研究和开发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1.要加强傈僳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为傈僳文化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傈僳族有着久远的文化渊源,据《元谋民族风俗与文化》(元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2013年12月第一版)记述:傈僳族古称施蛮、顺蛮、倮苏,属百越系统民族群体。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语支。傈僳族的祖先是古代生活在西北的游牧民族氏羌族群中的一支,后南迁到现在川滇交界的金

文档评论(0)

1979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