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主题的“整本书”阅读基于单元主题的“整本书”阅读.doc

基于单元主题的“整本书”阅读基于单元主题的“整本书”阅读.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单元主题的“整本书”阅读 绍兴市袍江小学 冯朱敏 【背景介绍】 近年来,“儿童阅读推广活动”风靡全国,它对“整本书”阅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阅读习惯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推广过程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呈现出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目前大部分的“阅读推广”刮的是“自由风“,图书大都只按学生的年龄分类推出,既没有正儿八经的体系,又不把教材和考试放在眼里。偶尔搞一次班级读书活动,也完全和教学进度脱离关系。所以它始终被叫做“课外”阅读,像端着自己的一片天地,游离在教学课程的门外。面对这样情形,许多教师都不愿放下原本已紧张的教材教学去另外开辟一个课程,做完全独立的的课外阅读指导,而只停留在“有书可读”的层面上。因此,许多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便无法坚持读完一本书,更无法独立从一部作品中提取精华,做出思考。阅读过程都无法完整,从何求得质量?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下提高学生的“读整本书”阅读质量,必须得让“整本书”阅读和教材教学牵起手来,使不在课程框架内“单元主题”为原点进行“整本书”阅读,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资源中全方位地解读单元主题,获得更深刻体己的感悟。 如:二下第二单元主题是“奉献与关爱”。要让孩子有更深刻的体悟就需要“整本书”的力量。为此,我选择了图画书《花婆婆》作为阅读拓展。 其他的单元主题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整本的书,如:《吹小号的天鹅》、《夏洛的网》、《153天的寒冬》、《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都是关于“亲情”、“友情”的;《西顿动物故事》、《草房子》、 《轮子上的麦小麦》、《珊瑚岛》符合“体验生活”的主题;《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极致之美100地》、《长着翅膀游英国 》都是欣赏“美丽风景”。 3.读自行重组的书 王林博士说:每一本书都不是最完整的知识载体,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多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都是由教师自主来把握和处理的。所以,当阅读资源缺乏时,我们也可以大胆地到课外阅读中去挖掘、重组教学资源。 如:四下教材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走遍千山万水”。当时手头只有单篇散文和《古诗词三首》,体裁不够丰富。所以,我们决定自己开发。一边阅读,一边收集。最后把收集到的作品合订成一本《山水诗集》。其中包括唐诗、宋词、诗经、儿童诗等。如此操作,三年级有《秋天的诗》,四年级还有《田园诗文集》,五年级有《毛泽东诗选》,都深受学生喜爱。 4.读与单元习作有关的书 单元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虽然同一单元主题下的课文,写作题材往往也具有相似性,但文章多含教义,难以让学生喜欢。而阅读同一题材的整本书,更利于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语言,从而掌握写作特点,进行模仿、运用。 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出人物特点。我引进的是《俗世奇人》一书。学生一读,便被充满“津味”的语言吸引了,在习作中充分体现了模仿的效益。 当然,其他年级也能找到同题材的书,如果遇到“动物”题材,可读读西顿和比安基的动物故事;遇到“生活”题材,《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窗边的小豆豆》、《我是女生,我叫巴黎》都是很好的习作辅助材料。 附:各年级体系内的阅读书目(详见附件1) 二、整合教材教学,做最有效的指导 当“整本书”阅读巧妙地穿插在单元课程中时,教材教学便会生发出许多有效因素协助“整本书”阅读,有利于生成一系列低耗高效的阅读指导策略,提升阅读质量。以下例举四种: 1.“圈圈互动”法 中高年级预设的“整本书”中,有些语言优美的小散文和诗歌,因为缺少情节吸引,容易遭学生中途“抛弃”。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阅读问题,想让“阅读”进行下去,需要借助“文学圈”的力量。 如:《火把花》、《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蜻蜓是一架小飞机》等书,都是典型的散文集。我就采用文学圈的方式,进行主题式群文阅读。如:读《火把花》时,我让学生以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为基点进行发散性阅读指导——12人为一组进行文学圈活动。我从书中挑选14篇小散文,每位学生挑一篇读完后,在小贴纸上写上文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同一个圈的同学要对这些文章的有趣程度进行排行评比,并说明理由。最后,将四个组的排行进行了公布,对出现歧义的文章进行再次阅读和讨论。可能读到最后都难以确定最后的排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阅读已经从理解的层面进入了思考内化的层面。有些放弃阅读的学生,又重新把书搬出来阅读。这便是成果。 2.“同类”并举法 说到“精读”,许多人会马上想到“语句推敲”、“背诵摘录”等,这些对于经典美文或许是个办法。但目前我们的整本书阅读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读者是孩子。二、这些书不尽是“美文”,或是通俗的小故事,那该如何精读?我的方法是——以课文阅读教学为中心,找一群“同类”版本,进行“共性”提炼指导。 如:当三年级的课文《女娲补天》遇上《山海经》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ochenga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