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红外光谱法(IR合编.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第一节红外吸收光谱概述 第二节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 第三节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 第四节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第五节红外吸收光谱仪器 第六节红外吸收光谱的定性分析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概述 一、发展及现状 1800年,英国的赫赛尔发现了红外辐射,由于红外辐射检测比较困难,直到1900年,卡波伦兹测定了有机液体的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得到重视。 现今,红外光谱法已成为有机结构分析最成熟的手段之一。 二、红外线与红外分光光度法 1、红外线:波长在0.78-300um间的电磁辐射称为红外线,分为近、中、远红外三个区域。 2、红外分光光度法:用具有连续发射红外光谱的光源照射样品,记录样品的吸收曲线(红外光谱),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三、红外吸收光谱图 红外光谱图: 纵坐标为吸收强度或透光度, 横坐标为波长λ ( μm )和波数1/λ(cm-1),可以用峰数,峰位,峰形,峰强来描述。 四、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及特点 1、应用:分子的指纹。 2、特点:灵敏、快速、应用范围广、特征性强。气、液、固三种状态都能测定。局限:识谱困难,实验室需要配备大量的标准谱图和标准样品。 第二节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 一、红外辐射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 二、物质吸收电磁辐射应满足两个条件,即: 1.辐射应具有刚好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2.辐射与物质之间有相互偶合作用。 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辐射不能引起共振,无红外活性。 如:N2、O2、Cl2 等。 非对称分子:有偶极矩,红外活性。 偶极子在交变电场中的作用示意图 第三节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 一、红外光谱的特征性 二、红外光谱区域划分 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常见基团吸收峰位置 一、红外光谱的特征性 基团频率:与一定结构单元相联系的、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化学键振动频率——基团特征频率。 例如:CH3基团、C=O基团的频率范围总是出现在某一范围内。 基团所处化学环境不同,特征峰出现位置变化: —CH2—CO—CH2— 1715 cm-1 酮 —CH2—CO—O— 1735 cm-1 酯 —CH2—CO—NH— 1680 cm-1 酰胺 二、红外光谱区域划分 常见化合物基团频率出现的范围: 波数:4000 ? 670cm-1 波长:2.5 ?15μm 依据基团的振动形式,分为四个区域: 1.4000 ? 2500 cm-1 X—H伸缩振动区。 2.2500 ? 1900 cm-1 三键、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 3.1900 ? 1200 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 4.1200 ? 670 cm-1 X—Y伸缩,X—H变形振动区。 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常见基团吸收峰位置 1、 X—H伸缩振动区(4000 ? 2500 cm-1 ) (1)—O—H 基的伸缩振动出现在3650 ? 3200 cm-1 范围内 ,可作为判断有无 醇类,酚类,有机酸类的重要依据。 当这类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浓度较小(稀溶液)时,峰形尖锐,强吸收;当浓度较大时,发生缔合作用,峰形较宽。因没有其它峰的干扰,很易识别。 ( 2)C—H键的伸缩振动 a.饱和碳原子上的—C—H —CH3 296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2870 cm-1 对称伸缩振动 —CH2— 293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2850 cm-1 对称伸缩振动 —C—H 2890 cm-1 弱吸收 b.不饱和碳原子上的=C—H(? C—H ) 苯环上的C—H 3030 cm-1 =C—H 3010 ? 3040cm-1 ? C—H 3300 cm-1 2. 叁键(C ?C和C=C=C)和累积双键伸缩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