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设计方案 目 录 TOC \o "1-3" \h \z \u 第一章 概述 1 1.1 背景简介 1 1.2 现状分析 1 1.3 系统介绍 2 第二章 设计思路 2 2.1 建设原则 2 2.1.1 实用性 2 2.1.2 安全性 2 2.1.3 先进性 2 2.1.4 可靠性 3 2.1.5 完备性 3 2.1.6 可扩充性 3 2.1.7 标准化与开放性 3 2.2 建设目标 3 2.3 定义与约束 4 2.4 技术路线 5 2.4.1 技术架构 5 2.4.2 应用架构 6 2.5 需求分析 8 2.5.1 功能需求 8 2.5.2 技术需求 9 第三章 系统功能 9 3.1 系统管理模块 10 3.1.1运行环境配置 10 3.1.2注册管理 10 3.1.3目录服务管理 10 3.1.4权限管理 11 3.1.5订阅定制 11 3.1.6日志定制 11 3.1.7安全管理 11 3.1.8其它参数设置 12 3.2 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模块 12 3.2.1消息管理 12 3.2.2队列管理 12 3.2.3发送管理 12 3.2.4接收管理 13 3.2.5封装解析 13 3.2.6数据整编 13 3.2.7数据保存 13 3.2.8相关服务 13 第四章 使用价值 14 4.1 强化部门协同,提高办公效率 14 4.2 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有效性 14 PAGE PAGE 1 PAGE PAGE 1 概述 1.1 背景简介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与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规范,为后续相关业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建设骨干通讯网,构建内部的计算机局域网络平台和大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系统与系统间数据库的数据共享与交换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可见,电子政务建设仍然是今后几年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 数据共享与交换作为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数据共享与交换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国内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已经日趋成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实现为解决电子政务领域的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问题提供的很好的解决方案。 1.2 现状分析 数据共享与交换虽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各种业务系统的应用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数据库差异较大,尤其是所用的数据库不尽相同——有不同版本的ORACLE、SQL SEVER等,采用的开发技术不同——如J2EE、DOTNET等,不同系统之间需要实现数据的及时共享与互通,现今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交换机制,不能及时获得各种信息,达不到为决策支持提供信息服务的目标,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成为数据共享的最大障碍,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适用性广的大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用于交换局中心与各分中心之间的各种数据,从而实现数据及时共享与交换。 1.3 系统介绍 大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是一款基于J2EE研发的跨系统数据调用系统,系统研发思路起源于大家熟悉、常用的硬件交换机,当我们为企业、机房组网时,就要用到交换机,交换机能让所有独立的电脑连接在一起,让每一台电脑都能上网的同时,还形成了巨大的数据共享中心,大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也就是基于这个思路来研发的。当前,政府、企业、学校等机构为了加快信息化建设,所应用的软件越来越多,大部分软件都是来自不同的开发厂商,软件都是独立的,各个软件都各司其职,并没有发挥出软件的整体效果,大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就是基于这个思路研发,通过大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可实现各个系统所管理的数据进行交互、分发功能,从而彻底解决数据孤岛难题。 第二章 设计思路 2.1 建设原则 2.1.1 实用性 以实用为第一准则,切实满足管理和业务需求。 2.1.2 安全性 设计采用有效的软件安全保护、防止非法入侵等措施,保证应用系统、数据的运行安全。 2.1.3 先进性 设计采用先进软件技术,并考虑适度超前,为今后需求变化留有余地。 2.1.4 可靠性 技术成熟,保证系统稳定可靠长期运行。 2.1.5 完备性 设计功能全面、完整。 2.1.6 可扩充性 采用先进开发手段,组件化的开发模式,以保证可扩充性。 2.1.7 标准化与开放性 系统设计符合标准化建设和开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哎哩呗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