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北民歌的地方性风格.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苏北民歌的地方性风格 话题:休闲阅读 文化遗产 民歌 苏北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南通、扬州、徐州三个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从语言特征、词曲结构、历史渊源等等方面对苏北民歌进行了详细介绍。关键词:苏北民歌,地方性,风格特征苏北民歌的旋律多呈直线条行腔,风格舒展,豪爽,质朴在旋律级进的基础上,调式骨干鲜明突出,音阶跳跃很大。如何继承和弘扬苏北民歌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首先必须研究苏北各个地区民歌的不同特点。一、南通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南通民歌主要有:南通号子、海门山歌、海安花鼓、吕四渔号和南通僮子戏。南通号子地方色彩较浓,音乐清朗婉转,抒情性强和节奏感强,带有小调体裁因素,演唱为一领众合。情绪愉悦、形象纯朴,节奏与挑担的脚步相吻合,固定的节奏型贯穿为主,旋法进行以级进为主,旋律线随着感情的发展而起伏,从词曲的结构来看,它的编唱带有较多的即兴性。南通号子数量之大,题材之丰,是其他音乐种类所无法望其项背。还有热烈欢快的迎亲号子,铿锵激昂的打夯号子,深沉悠远的行船号子,粗矿短 促的搬运号子,以及各具特色的行业和劳动号子,其音调、旋律风格和韵味纷呈异彩,各臻其妙。海门山歌既有海的咸味,又有江南小调的幽雅、婉转的特征,海门山歌的歌词有句式结构,自由发挥加句头的歌较多。歌词不受拘束、容量很大、变化多端,比喻确切形象生动。歌词长用夸张装饰的手法,增加歌词的瑰丽色彩。海门山歌的曲调以小调居多,旋律以级进为主,流畅、平和、圆润的特点全面体现了海门山歌的旋律风格。海门山歌的旋律依音装饰润腔。在级进中增加同音进行,使旋律更加委婉。海门山歌中采用“滚调”和“垛句”等手法,节奏灵活多变。吕四渔号原始阶段的风貌和形态特点是:多四声音阶、音域窄,曲调以羽类三音齐列为主,乐思多即兴,没有明确的调式,也没有稳定的结构。此阶段的号子表现出音乐萌发期的随意性,难以让人品尝到音乐的美感。海安花鼓的曲调来自当地民间小调,各小调均有“曲牌”,如“花鼓调”曲调哀怨抑郁、“莲湘调”热情奔放、“穿心调”抒情流畅等,曲调优美,诸曲调常用七度音程的大跳,成为海安花鼓民间音乐风格的一种标志。另外海安花鼓常配有伴奏,以锣、鼓、钹、小锣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其伴奏方式多数是演奏者随着音乐各自掌握节奏,伴奏风格冲满乡土气息,所以人们戏称为“海安锣鼓各打各”。二、扬州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扬州地处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属江淮方言区,这一方言区是北方语系与南方语系的过渡地带,就语言风格而言,它既有吴语的柔媚,又兼齐鲁的粗犷,这 就形成了扬州民歌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特点使得扬州民歌的音乐风格显得既婉转柔美,又爽朗泼辣。常在一首歌中汇合成柔美明朗的综合性风格,而这也几乎成为扬州民歌的独特风格。从语言特点来分析,其固定衬词采用扬州方言中音韵响亮、生动形象的乡音土语:“杨柳叶子青啊虐(nia) ,七打七格(ga) 嘣啊虐,杨柳石子松啊虐”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衬词和一系列象声词惟妙惟肖地融为一体,与实词串联在一起用扬州方言演唱,极富口语化,又起到定韵的作用;“ 早啊晨下田露啊水多虐,嗬(hao) 嗬伊嗬嗬,点点露水润麦苗啊,杨柳叶子青啊虐”这两句词用扬州方言演唱,听起来柔美细致;而后一句“送送么有情人虐哥哥,杨柳叶子青啊虐”清脆爽朗,映衬出俏丽的扬州小妹的活泼爽朗,产生了极具动感的艺术魅力。扬州方言的最妙处,要数音色的变化,众所周知歌唱的音色是以语言语音为依据的,扬州方言有横咬的特点,发声时,舌位靠前靠上,声音的共振点靠口腔前,所以,音量泛音较少而显得单薄,但声音开朗、明亮、清脆、集中。三、徐州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徐州琴书是徐州一带十几种曲种中的主要曲种,也是江苏省三大曲种之一。它的历史起源虽没有较为准确的文字记载,但据一些文章的考证及前辈艺人的追述,特别是根据徐州琴书门户流传下来的四十个字的辈份推算,该曲种应该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徐州琴书源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徐州地区,以徐州方言为演唱语言,其主 要唱腔及曲牌均以流行于徐州一带的民间小调、歌谣、号子为基础,经历代艺人加工、提炼,演变而成。例如“, 慢四板”源于凤阳歌“; 垛子板”源于徐州民谣和号子。徐州琴书原名叫“唱丝弦”或“打洋琴”。这是因为其主要伴奏乐器的坠琴所用的弦由真丝捻制而成;而“打洋琴”是由另一种伴奏乐器洋琴或扬琴而得名。徐州琴书的演唱以敲打扬琴者为主,其余数人亦分唱角色兼奏乐器。主要乐器有扬琴、坠胡、三弦、琵琶、简板、蝶子等。主要唱腔曲牌有[凤阳歌]、[上河调]、[下河调] 、[满江红] 、[银纽丝] 、[鲜花调] 、[垛字板]等。早期为农闲、庙会时演唱,后有了专业艺人,并逐渐形成北路、东路两个流派。北路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地区,风格高亢豪放。东路流行于江苏省的连云港、宿迁、沐阳等地,风格宛转缠绵。苏北民歌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

文档评论(0)

岁月静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