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2).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上: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2).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一双冷眼观世界,一颗热心救国民——《拿来主义》

教科书

书名: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掌握“先破后立”的驳论文论证方法。

2.通过分析鲁迅如何“为时代诊病”,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准确分辨闭关主义、送来主义、送去主义、逃避主义、虚无主义、投降主义等概念,并能认识到它们的危害。

3.分析“大宅子”的比喻中,面对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并将目光移到眼前,分析当下的某些文化现象,明确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其实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

4.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冷眼看世界,热心救国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明确鲁迅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明确鲁迅写作的针对性问题。

教学难点:

1.厘清“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具体方法。

2.理解“拿来主义”对于当下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毛泽东曾经说过:“鲁迅先生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以一双冷眼观世界,却一颗热心救国民。今天就让我们来进入他的经典杂文《拿来主义》。

情境任务:(根据学生课前疑问而设)

在课前,老师搜集了一些大家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疑问。大概分成以下几个类型:拿来主义的含义;拿来主义在现实中的误用;拿来主义到底针对的是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以及拿来主义在当下生活应该如何运用。

针对以上的这些疑问,我制作了一个调查问卷,问卷显示,关于拿来主义的含义理解,大部分同学觉得自己是部分理解了,12%的同学觉得自己完全理解。绝大部分同学认为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针对的外来文化而作。另外,绝大部分同学都认可本篇文章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不知道如何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三个活动来进行学习。

活动一:理作者思路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本文的思维导图,厘清作者批判、反对了什么,支持、提出了什么。

大家制作的思维导图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我们发现,不管是用哪一种方法来绘制思维导图,其实在梳理脉络的时候都能发现,这篇文章运用的是一种先批判后支持的写作方式,先批判也就是“破”,而提出即支持也就是“立”。

所以本文运用的正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

同时,我们能感受到,鲁迅先生鞭辟入里的观点来源于他对周遭现象的敏感观察。

活动二:替时代诊病

那么鲁迅先生在为哪些时代弊病看诊呢?请同学们深入课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这张病例单,上面包括病名、症状、病因和危害。

第一个病名为闭关主义,症状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病因我认为实质上是文化的不自信,是一种惧外的表现,危害是固步自封,持续下去会造成闭关锁国的后果。

第二个病名叫送去主义,它的症状是送古董、送活人,所谓“发扬国光”。病因我认为是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正不平等条约,导致文化自卑、崇洋媚外。它的危害是首先经济衰败,接下去丧失主权。像文中鲁迅先生所说,我们将无法给后代留下“礼品”。

最后一种病名叫做送来主义,症状是我们被输入了一些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等等,他的病因的实质其实是外国实行的文化经济侵略政策,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这是“送来”的东西,是“抛给”的东西,而不是“抛来”的东西。这个危害是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导致对外国文化一味排斥。

学生对文字很敏感,察觉到了在鲁迅的笔下,“送来”“抛给“抛来”这几个看似相同的词语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区别。

从原文中,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抛给=送来≠抛来

也就是说:

抛来是一种无目的,随意的行为。

抛给是有目的,带有某种强迫性质的行为。

为何“送去”是对外国人的讨好,是崇洋媚外,“送给”却是别人强行加之于我们身上的迫害呢?这两个词本应是一来一往,礼尚往来的关系。而在这里,却分明有了高低。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微,地位地下,任人宰割。作为弱国的子民,这一定深深刺痛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难怪他只能说,“我不想举出实例。”

这些语义相关的词语,在伟大的作家笔下却能生出不同波澜,吸引我们去字里行间摸索、探究。

是该感叹鲁迅先生笔力深厚,还是感叹其痴心一片呢?

思考:那么,在以上的病例单当中,鲁迅先生似乎是在批驳当时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那么传统文化是否在鲁迅先生的讨论范围内呢?请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下列的材料,说一说你的思考。

材料一:上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充斥着“文化复古主义”的思潮,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群人,主张诵经复古,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同时,还有一股“全盘西化”的思潮兴起,代表人物为胡适,他们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应当完全地学习西方文化。

材料二:《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而在1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