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十八)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doc

200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十八)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doc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十八)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

共 NUMPAGES 61页 第 PAGE 61页 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八: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 【把脉高考】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此考点一般不会单独命制试题进行考查,通常放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考查。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003年以前,翻译为选择题,此后变为了主观试题,增大了难度。2002年以后,文言文的翻译赋分逐年增加,现在一般为6—10分,翻译2—3个字句。材料可以是文言文语段中的句子,也可以单独翻译一小段材料???的划线句子。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备考策略】 在《2008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列出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五类。这部分知识我们仍需化些功夫,因为在具体阅读文言语段的时候肯定会遇上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要想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必然会有难度;内容不能准确理解,后面的题目也就无从下手。另外,在做文言句子翻译题时,也会经常直接遭遇含有特殊句式和用法的句子。如2002年高考翻译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句中的“其……之谓”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另一个句子“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也涉及到省略句的知识,翻译时需补充必要的成分。2003年高考翻译题中的“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一句则涉及到词类活用知识,“廷”和“面”都是名词用作状语,翻译时应体现出来。2005年浙江卷翻译题中的“宁有顾惜心耶”,涉及反问句式“宁……耶”。 1、文言句式 下面就文言特殊句式逐一举例细说。 (一)判断句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例如: 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例如: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例如: ①晋鄙嚄唶宿将…… ②刘备天下枭雄…… 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例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例如: 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二)被动句 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柳毅传》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例如: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例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3、省略宾语,例如: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赤壁之战》 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例如: 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5、省略介词“于”,例如: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