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案七环节”教学模式讲座.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两案七环节”教学模式 辅导 ● “两案”是指教案和学案。 ● “两案”及其关系阐释: 1、实施“两案”教学,要以教案为主、学案为辅,学案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 “两案”有区别但实为一体,分别由教师个人和学科组按课时编写。 2、教案是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案,必须体现“两为主”的思想,严禁变教案为讲案。 3、学案代替不了教案,教案体现目标教学。包括目标揭示、实现目标的渠道及方法、目标检测、目标强化等环节。其中课堂环节表现为:预习展示、揭示目标、初步互动、问题生成、互动升华、课堂训练、课堂小结、课堂检测、布置作业等。 4、教案向两头延伸:课前和课后,包括以学案形式呈现的预习检测、课上训练和课后作业等。 5、学案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案,是教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是学生“先学”的指导性材料。学案主要体现课前的预习检测、课上训练及课后练习---基本以练习册的形式呈现。 ●教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预习情况检测及分析,要突出的重点。 2、教学目标及课堂引入。 3、课堂问题系列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所用材料及整个步骤。 4、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问题预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课堂训练及检测。 6、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8、板书设计。 ●学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2、学习目标。 3、教师设计的问题及情境。(基本技能) 4、补充练习(分层次)。 5、当堂检测。 6、补充作业(分层次)。 ●“七环节”的真正内涵 1.预习情况检测 目的是要完成学案上的基础知识预习检测,手段可以是给出答案互查,也可以进行记忆性检测(提问、板演等)。教师要重点解决学生知识的重点理解、盲点释疑,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 预习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学科特点,题型多样,且不宜过难、过多,要切合学生实际,不必面面俱到,可以具有抽测性质。 要求学生利用自习或课间时间自主预习,完成学案上的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预习检测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注意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检测作用,达到记住或理解的目的。 二是建立学生的本节知识线路,可以由老师通过对预习检测的点评来实现。 误区:从内容上看,不是预习内容的检测,而要么是上节内容的复习,要么是本节部分内容的前置,亦或是随意弄一些东西放到此环节去做,带有作秀的嫌疑。从形式上看,本部分设计没有检测性质或说检测性质不强,仅仅是做几个题,分数、等第、评价均无所显示。 2、揭示课堂目标并导入新课 教师说明本节课教学目标,并对课题进行有效引入。 揭示目标体现三点,达到两个目的: 三点: 一是明白学什么知识; 二是明白所学知识的来龙脉; 三是明白本节重点。 两个目的: 一是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二是强化学生听课的针对性。 误区:学习目标虚、不具体或过大,本节课无法落实学习目标;目标表述不准确,实为内容表述;也有的把学习目标仅仅是在屏幕上展示一下,匆匆而过,不作说明与解释;课题导入有,但针对性、有效性差。 建议:把“了解……”、“理解… …”、“掌握… …”、“运用… …”和“达到… …” 之类的动词放在学习目标里。 3、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在教师设计的系列课堂问题的引导下,由学生个体展示学习成果,以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思想及体会为主。然后全体学生结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质疑、交流、完善、获取、提高。 (2)对于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要学会分解问题、铺设台阶,让学生产生二次思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对于疑难问题,教师也可以进行讲解式展示,教师在讲解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讲解必须精要凝练。 (3)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善于问题式 发、台阶式引导和阶段性总结,善于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竞争氛围。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是“两案七环节”的核心,是一个中心、重点环节,直接决定课堂效果。 此环节注意一个关键词和一个关键字: 关键词——“问题” 主要是指三类问题:易混易错问题;知识拓展问题;知识应用问题。 关键字——“再” 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基础知识上的进一步学习,不是预习检测问题的重复。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其实质就是: 老师问题引导在前——利用学案、投影等均可。 学生主体在中——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互助解决问题。 教师主导在后——通过铺设台阶解决学生的疑难、重点问题。 此环节要领会实质—学生主体。 注意两点: (1)落实要求——“1234”。 老师一少:老师讲话尽量少。 学生二多:学生不仅动脑多,还要动手尽量多。 注重三个问题:易混易错问题;知识拓展问题;知识应用问题。 实现四个步骤: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发现自己的问题;学生互助解决部分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