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由实然到应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伦理-由实然到应然.doc

生態倫理-由實然到應然 龔立人 當下生態危機是一個價值的問題(即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也是一個生存的問題。關於生存,不同社會對此有不同理解。例如,歐盟認為生態危險關乎人類存亡,所以,經濟發展可以放得次要。相反,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則認為經濟衰退將帶來更嚴重效果,所以,減少溫室氣體的速度不能過快。 然而,他們的分歧不必然透過對價值的思考就可以解決,因為我們社會沒有必然分享同一個宏大故事(grand narrative)。那麼,生態倫理的討論不只是倫理學上義務論和目的論之爭議,更是有關義務論內部之爭和目的論內部之爭。面對當下生態危機,我們可以如何思考其中的倫理? 可持續發展 於上一世紀七十年化,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提出「」 某程度來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理念是成功將生態和發展平衡,因為它提出任何經濟活動均需要更全面的考慮和評估。效率和經濟回報並不是一切活動最終極的衡量準則。沒有高經濟效益,但具有生態價值的活動,是可以支持的。此外,在可持續發展下,消費不必然被排斥,因為可持續發展推動了社會積極尋求「是否可以有環保意識的消費」和「另類消費的可能」等等。然而,可持續發展並沒有回答一些更基本的問題。 第一,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依然走不出一種將大自然數字化和量化的思維。當然,若要理念可以行使出來,數據和量值估計是免不了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或許會支持可持續理念,但對生態保育可能毫無認同,因為他考慮到的只是功利得失,而不是對生態的感情。當他對功利有改變時,他也許會放棄對生態的尊重。例子之一,就是歐盟與美國對存在已有不同理解。 第二,可持續發展只是一個過程,但它並沒有回答,「」 固有設計價值 生態婦女主義(eco-feminism)提醒我們,當下生態危機只不過是父權主義對婦女壓迫的伸延。 因此,要回應生態危機,我們就需要全面地對父權主義的批判。否則,我們只不過「」 這是否等於建立大自然本身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就可以免被傷害?對此,我有保留,不是因為我不接受大自然的內在價值,而是內在價值就會走向萬物平等,但我不見得萬物平等論如何可以在人類世界運作。意即,在萬物平等論下,我們沒有權利殺死蚊蟲,甚至癌細胞,但現實上,我們卻將他們消滅。 若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都不適用於大自然上,我們如何理解大自然的價值? 在回答以上問題,我先澄清兩個觀念。第一,基本上,人有別於大自然(例如,動物、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第五卷的說法,公義就是一視同仁。對於相同的給予相同的對待,對於不同的按比例給予不同的對待。 然而,我的問題不是上帝是否可以改變人類和如何界定生命,而是為何我們放不下中心這意識。事實上,在中心意識下,就有所謂邊緣,而邊緣就是被排斥和被界定,沒有平等地位。因此,我傾向一種非中心思考,即相互性。在相互性下,就不存在誰是中心,誰是邊緣。因沒有中心,沒有邊緣,每一參與者都同樣重要,彼此影響。此外,在相互性下,個體不是從自主性來理解,而是以相互關係來理解。沒有對方,就沒有我。他者在相互下得到肯定和尊重,因為他者是不完全可知,也不可被佔據。 相信第二個觀念已回答就第一個觀念提出大部分的問題。例如,人類對待大自然的內容需要在相互性下來理解。說回來,我們如何理解大自然的價值?在此,我提出在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之外,還有固有設計價值(inherent value)。所謂固有設計價值,就是肯定人類有潛能去創造,與大自然合作,共同建立新的可能或將潛能實現。這合作是在面向和相互性的基礎上發生的。然而,人類的自由並非沒有限制的,大自然也不是可以無限地被改造。大自然和人類固有的設計就是他們的限制。當這限制被超越或違反時,他就死亡。對生態來說,這就是失衡。這解釋了當下生態危機的現況。 當我們同時參考固有設計價值時,可持續發展就並非純粹要回應發展帶來的問題,反而有其價值基礎決定可持續發展應如何被解釋和實踐。 生態公義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以上的討論有點隔靴搔癢,因為生態危機是關乎生態公義。我試提出兩個例子說明。第一,在全球化下,很少國家可以閉關自守,不受其他國家影響。若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發展的進度時,全球化就是強迫所有國家都要按某種進度來發展。沒有商議下,發展較慢的國家要按著發展較快的國家的進度來發展,他們沒有選擇。就在這樣環境下,一個本來不需要有膠袋的城市也要用膠袋、一個不需要有膠水樽的城市也要用膠水樽,因為在全球化帶動下,他們需要膠袋和膠水樽滿足旅客的需要。然而,科技的落後、經濟的緊拙和教育的貧乏,使他們沒有想過和不知如何處理留下來的膠袋、膠水樽和形形式式的垃圾。更直接地說,他們還未準備好投入某種現代化生活,就被迫進入了,但卻以很畸形的發展。又縱使當地政府已很盡力去處理膠袋、膠水樽和垃圾等等,但成績仍是差強人意,因為民智還未能跟得上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