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劝学-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上:劝学-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劝学”之“学”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材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1月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探究“学习之道”,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

2.能阐释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有针对性表达观点的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梳理、探究“学习之道”,能解说“学”的本义、古义与今义;

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能阐释“劝”的对象和“学”的修身养德的功能。

教学难点:

1.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

2.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当今倡导的“终身学习”等观念,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新识,话题激趣

“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它开宗明义突出了“学”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无独有偶,“学”也是荀子最先谈及的问题,《荀子》的首篇开门见山,便是《劝学》。

二、追本溯源,概念界定

什么是学呢?“学”是了解自己以外的事物和人物。

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中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所谓“觉悟所不知”者,觉悟“理”之谓也。理者,天理。许慎编的《说文解字》中说,“斆xiào,覺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其中“冂[jiōng]”的偏旁代表“蒙昧”的意思,待教而启蒙;《说文》中“觉”、“悟”二字互训,有清醒、理解、明白之意。东汉思想家徐干在《中论》中说,“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我们立志于学,因为学是对人生的启蒙和超越。不过,人生的价值不是启蒙后便完成了的,启蒙只是看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要理解意义与价值,要超越自我,则需要用人的一生去实践、去完成,所以,荀子在《劝学》中直言,“学不可以已”。

三、上下千年,释义古今

郭沫若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是把百家的学说都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郭沫若《十批判书)》

《荀子》是荀子思想的全部体现,《劝学》作为开篇之作,集中论述了荀子的学习思想,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学”的本质、“学”的类别、“学”的内容、“学”的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学”的思想。

那么,时光跨越千年,时至今日,《劝学》之“学”和我们现在的“学”有没有区别呢?

毫无疑问,其间是有区别的,具体指以下两点:

(一)知识性的学习

对于荀子《劝学》篇中的“学”,部分学者认为指的是我们现在意义上所理解的知识性的学习。《劝学》中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中有注解:“数,术也。”在《荀子新注》中注释“数”:课程程序。在梁启雄的《荀子简释》中注释“数”:书、诗、礼、乐、春秋各种课程的数,指学的途径。由此可知,“数”指的是数术、知识,是通过见闻可以掌握,从读《诗》《书》等经典开始,到懂得礼乐制度的内容。

荀子认为,“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古人的经验、圣贤的体悟,都记载于书籍中。通过记诵这些典籍来扩充学习者的内心,使内心趋于平静,再以《礼》贯之,不仅丰富了我们自身的知识系统,而且涵养了我们德性修养;不仅吸收了学科性知识,而且提升了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实践性的学习

荀子认为,“始乎诵经”,知识性的学习是学习的基础,儒家经典的学习是君子充实自己内心最基本的途径,然而,“行”则是检验君子的标准。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经典的阐释、道理的讲解,单纯地从理论层面来理解知识难免有点生涩、隐晦。在生活实践中,眼能观、耳能听、口能言,通过观察与模仿,更容易学到知识的精髓,尤其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与技能。“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在对经典学习的基础上,经过人为的改造人性从而达到合乎礼义的思想行为,能够养成自觉的内省习惯,那么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上不会有过错,这正是《劝学》中所说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探讨到这里,我们可以用程树德的观点来总结“学”的古义与今义,“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我们的“学”偏重于知识的学习,而荀子的“学”主要是向经典学习,向圣人学习,重在修身,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